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人物 -> 正文

张劲松:以计算机技术助力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日期:2015-06-09  作者:赵煦可 点击量:

  2015年3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北语又喜获三项国家专利,分别是:一种基于发音节奏的语音评测方法及装置、利用语音进行坐席筛选的方法及系统和汉语音字转换方法及系统、区分性词典的构建方法。这三项专利显示着我校在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丰硕成果。目前,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年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研人员的努力,该领域显示出新兴和繁荣的态势。本次我校所获的三项专利就均由我校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科研团队发明。该团队自2008年组建以来,在学校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依托我校得天独厚的语言教学环境,从零起步,逐渐壮大,形成国内外学界一时无两的“北语特色”。该团队凝聚了我校知名的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专家,结合了对外汉语和计算机科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力量,具有文理科不同背景的成员间达成了良好的配合和有效的合作,打开了一条“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以解决方案为教学服务”的科研通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项项创新成果,使我校站在了国内外学界的前列。

  我校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研究员、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劲松就是该团队的核心成员。张劲松教授主攻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他将自己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科背景与自己近20年的语音研究经验相结合,为该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走上计算机和语音研究之路

  张劲松教授说起他近30年前的高考经历时,依然感觉往事清晰如昨、历历在目。“我是86年高考县里的第一名”,张教授凭着优异的成绩选择了清华大学,可一封电报的延误却让张教授与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当时清华大学招办来电话问我服从调剂的话要不要选择精密仪器专业,同意的话就拍个电报回复”,但是最后电报未能及时送达。张教授便怀着遗憾考入了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专业。正是由于这一份遗憾与不甘,张教授在本科阶段努力学习,在毕业前夕获得了推免保送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的机会。

  机缘巧合下,张教授在中科大遇到了一位语音识别方向的导师。“我的硕士导师是位文革前的大学生,要在文革后重新建立当年的学术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时国内经济情况比较落后,虽然老师们的见识并不多,但他们的用功和认真程度非常令人钦佩。”导师对实验无比认真,对论文更是呕心沥血地一个字、一个标点地修改,这养成了张教授注意细节、踏实认真的学术习惯,为他日后科研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毕业后,张教授留在中科大任教。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见识,实现学术上的进步,张教授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电子情报专业攻读语音方向的博士,毕业后又在日本的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工作了7年。2008年张教授回国来到北语任教,专攻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就这样,张教授一步一步走上了计算机与语音研究之路,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一项项研究成果攀上了该领域的高峰。当笔者问起张教授儿时的梦想,他的眼里溢满了憧憬:“小时候在田野中看见飞机从天空中飞过,就会跟着飞机奔跑,直到飞机飞得越高越远消失在空中,所以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是当飞行员。”虽然成为飞行员的梦想没有实现,可这一份追求高远上进的精神却一直引领着张教授的人生。

  “我们需要专注和勤奋的学风”

  在日本读书和工作期间,张教授对日本学界专注的学风印象深刻。“日本的通信技术研究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但那些世界知名的学者也都是普通人,可是他们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专注。日本学者的求学之路比我们的要艰难得多,他们却能一直专注地做下来。”东京大学的学者们在科研上有自己的专攻,虽然有时看似冷门到略显孤僻、甚至受到冷遇,他们却能够做到持久的专注,最终令他们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学者的专注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张教授,他也在通过言传身教用这份专注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们:“做研究不要总是望着学界风口浪尖的最热门问题,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只要脚踏实地地沉下心去做,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可的。”坚持专注、不追逐潮流的精神成了张教授来到北语后组建语言习得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的指导思想。

  在日本学习工作的近十年内,张教授获得了五项专利,回国后又获得了五项,而张教授却认为获得这些专利不足为奇。这一方面是张教授虚怀若谷,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求索、探究真理的精神令他从不满足。张教授深深地感受到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博大,仅仅几个专利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问题。他说,一想到这个领域还有多少个难题没有被解决、还有多少个新问题没有被关注,我们就不可能满足于既有的成果而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正是由于张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该领域如此专注的研究,创新的成果出现了,专利也就自然而然地拿到了。

  在科研工作中,良好的学风除了专注,还需要勤奋。张教授在北语的任教体验令他感到当前的大学生们还缺乏一股勤奋的学风。“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自习的习惯”,张教授略显遗憾地说,“尤其是工科类的专业,必须没日没夜地努力,因为比我们厉害的人比我们还要努力。”张教授回忆起他在东大的博士生导师广濑启吉和广濑先生的导师藤崎博也先生,他们都以勤奋著称,尤其是藤崎先生,以八十岁的高龄仍在勤奋地坚持工作。

  在北语,张教授就以这样的精神去严格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敦促他们在学业上以国际一流学者为榜样,专注勤奋地做好自己的研究,打破与国际学界的隔阂,努力缩小差距,以求和国际一流学者在专业领域内平起平坐。

  人生发展三要素

  作为导师,张劲松教授坚持“学生利益最大化”的理念。虽然他在学术研究上严格要求学生,可他在指导学生发展方面却是一位“慈父”。他认为,年轻人面对未来的确还是有些盲目的,而导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理清个人发展的思路,在各个重要的节点都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尽力让学生们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对门下的每一位学生,张教授都会根据该学生个人的具体目标加以指导。有很多学生有志于从事科研,张教授就鼓励他们前往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已有十多名学生从张教授的实验室走向世界知名学府,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张教授说,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是把从北语培育出的“种子”播撒到全世界去培养,这就使我们学科的后继人才得到了保证,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益,对学科的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参加工作,张教授就在他们求职就业的每一个关键处给予指点,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职场精英。不论是志在留学还是就业的学生,他们在北语期间都能在张老师的实验室工作中达成文理学科间的互助配合,并且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精神,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可贵的。

  张教授鼓励学生们深刻地思考自己内心的目标,将来要从事什么岗位,而每个岗位都是有其内在的要求和价值的。学生要根据目标岗位的要求来改变自己,让自己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和价值。因此,张教授也总结出了他所理解的人生发展三要素:目标、方法、态度。为了达成人生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摸索出有效的方法,并结合积极的态度。张教授自己也是这一信条的实践者,不仅在学术科研上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

  回首自己从事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科研历程,张教授坦承自己年轻时也曾盲目过,后来才逐渐想清楚它的意义,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科研目标。语音学习的三个阶段是“知觉”、“发音”和“交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人们在这三个阶段都容易出现错误,而如何控制这些错误,让学习者们掌握正确的语音,就是张教授和他的团队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对于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张教授认为:计算机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将能够代替语言教师的工作,大大降低学习语言的成本,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习。虽然现在张教授的研究专注于计算机在语音教学方面的应用,但他却乐观地指出,计算机在语言教学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用武之地。

  面对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这一领域中的众多问题,张教授和他的团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任务分解法。通过任务分解,将一个个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一解决,从而循序渐进地攻克大问题。目前张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的就是留学生对汉语中前后鼻音的学习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张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留学生学习前后鼻音时在知觉上的特点并提出改善,该研究正在顺利开展。

  张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爱好打羽毛球。在球场上,张教授也秉持着同他在实验室一样的专注态度。“工作之余,好不容易可以通过运动放松一下,那就要全神贯注在其中,好好享受运动的快乐。”张教授如是说。

  张教授的经历显示了他与计算机和语音的不解之缘,他将秉持着专注勤奋的精神,不断探索和攀登学术科研的高峰。

张劲松

张劲松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