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气质儒雅、身姿矫健、骑着自行车匆匆来去的中年学者。他就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宁一中教授。
做行政:十载风雨,岁月无悔
宁教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双肩挑的经验,曾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参与湖南师大英语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并被遴选为首批博士生导师。2002年7月作为人才引进加盟北京语言大学,并于2004年4月被任命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按照学校当时的部署,宁教授作为院长,除了常规性的行政工作之外,重中之重是负责外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
当时,北语主要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外界所熟知。相比之下,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均比较有限,只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及法语、日语等少数几个硕士学位点。“若仅仅只有中文专业一枝独秀,岂不是战车只有独轮,或者飞鸟只有单翼?”这恐怕是当时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们的共识。
针对这一情况,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宁教授和外语学院同仁们一起,迅速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思路和方案:练内功、走出去、请进来。所谓“练内功”,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狠抓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此院里采取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措施,各个语种的师资队伍迅速壮大并得到优化,老师们的科研热情也迅速提升。所谓“走出去”,就是鼓励和支持全院老师及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争取一切机会,在学界和社会上代表北语发出声音,扩大影响。所谓“请进来”,就是利用各种学缘关系,广邀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北语讲学,一方面让北语师生有机会领略大师风采、开阔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是让专家们了解北语并进而宣传北语。
说到被延请来北语外院做兼职教授或做学术讲座的专家名单,宁教授如数家珍:海外专家有耶鲁大学的耶鲁学派重要代表人物J. Hillis Miller 教授,哥伦比亚大学Gayatri Spivack教授,斯坦福大学Majorie Perloff教授,加州大学Ronald Langacker教授,日本杏林大学冢本庆一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金文京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谭载喜教授,等等。国内专家英语专业有金莉、胡壮麟、申丹、王宁、盛宁、刘意青、陆建德、王克非、聂珍钊、蒋洪新、吴国华、邹崇理、朱永生、王初明、区鉷、杨仁敬、王宏印、黄梅、陈国华、傅浩、程工等教授。西班牙语专业的陈众议、刘长申等教授;德语专业的韩瑞祥教授,阿拉伯语专业的王邦维教授,法语专业的许钧教授,韩语专业的蔡美花教授,俄语专业的吴国华、张建华、查晓燕教授,还有中文专业的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等等。这些专家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北语外院的影响和口碑。
事实证明,上述系列“组合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时之间,北语外院大有“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气象。
2005年,北语外院同时启动了英语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过程之繁重、琐碎,非参与其中者很难体会。为了向评委会展示一个最全面、最优秀的北语外国语学院,宁教授和同事们有时候甚至要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实在累了就在办公桌上打个盹继续干。2006年,两项申报都成功获得批准。从2007年,学校英语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生,所有外语专业都可以招收硕士生。2010年,又成功申请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北语所有外语专业均有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这标志着北京语言大学实现了拥有中文和外语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从此,外语与中文两个学科并驾齐驱,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使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此外,外院还成功申报了MTI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日后北语高级翻译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英语和日语专业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英语专业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创新优秀集体、北京市特色专业等荣誉。
2014年,外国语学院成功改制为外国语学部,宁教授也卸下了行政职务回归为纯粹的学者。回顾十年院长经历,宁教授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感谢前后两届领导的知遇之恩,让我有机会参与和见证北语外语学科里程碑式的发展过程;感谢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同仁无私的支持和付出,让我们一起漂亮地完成了‘接力赛’中的这一棒。至于我自己,回首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可用八个字来总结:风雨兼程,岁月无悔。”
做学问:对话中西,贯通古今
宁教授的家乡在湖南省洞口县。他带着湖南人心忧天下、踏实进取的精神,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到岳麓山下,再到未名湖畔,完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业;做博士后及高级访问学者期间更是问道于厄湾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国际化视野与东方式的儒雅气质、开放精神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这些因素在宁教授身上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并在其学术研究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宁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叙事学理论研究、中英经典文学作品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人研究。
宁教授是国际叙事理论界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指导的国内第一个叙事学博士。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发表了一系列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翻译成果,并由叙事学理论延伸开来,就巴赫金言谈理论、狂欢化理论、作者隐退理论以及中国古典叙事理论中的空间叙事特征等问题均发表了观点独到的论文,有力地推进了相关研究,有的论文如《作者:是“死”去还是“活”着?》更是成为学界一时讨论的焦点。
宁教授向来强调,理论研究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与文本阐释密切结合,只有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体现理论的价值。宁教授建立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基础之上的对康拉德小说文本的深入剖析与阐释,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吉姆之为“爷”——谈〈吉姆爷〉中的吉姆》《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论对话与〈吉姆爷〉中的荣誉主题》《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等系列论文以及《康拉德的小说世界》《康拉德学术史研究》《康拉德研究文集》等系列著作(含合著)的问世,足见宁教授在该领域耕耘之勤、成果之丰。再如,其代表性论文《毛评本〈三国演义〉的叙事学意义——以“作者意图与修辞技巧”为考察中心》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毛评本《三国演义》,取得了富有启发性的成果。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宁教授对此深表赞同。在问学之初,宁教授即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中西学兼修。他早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文化·比喻·比喻的翻译》就是聚焦于中英文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比喻”的翻译问题,尝试探索语言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1998年,宁教授即应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用英语给外国学者高级讲习班讲解先秦哲学;近年来,又积极参与北语“中国文化英语系列讲座”课程,用英语深入浅出地讲解“韩非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管窥”等专题,深受中外学生好评。目前,宁教授正在撰写的新作《诗思录》(暂名)令人期待。
宁教授在游学英美时,有幸亲炙众多国际知名学者,他们的治学经验、学术成果以及人生经历,也成了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机缘巧合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了他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耶鲁学派代表人物米勒教授、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孙康宜教授以及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教授等等。在《宁一中文学与文化论文集》中,专辟“学人研究”一章,收录了研究这些大师级学者的系列论文,可谓别具一格。
当笔者试图以“对话中西,贯通古今”来概括宁教授的研究特点时,他谦虚而诚恳地表示:“这是许多学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至于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教师:为“师”为“范”,任重道远
宁教授多次强调,高校教师最最重要的本职工作还是教书育人,且深感为“师”为“范”,责任重大。学生们都说,听宁教授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在“西方文论”课上,他可以结合中外文学文本乃至社会现象、生活体会,把枯燥、深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他更可以在“世界文学名篇赏析”课上,对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情节、人物、典故以及经典段落、诗句信手拈来,将听众带入如痴如醉的审美境界。早在湖南师大时,他就曾经荣获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由此可见他讲课魅力之一斑。从教三十多年,宁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指导的博士生已经有21位毕业,都已成为不同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其中多位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有2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至于指导过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更是人数众多。
在采访结束时,笔者希望宁教授以一句话来概括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宁教授略微沉吟之后用他惯常的亲切柔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娓娓道来:“我很欣赏《淮南子·主术训》里面的一段话:‘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警句即来源于此。这段话虽然说的是‘人主’之德,但是,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其中的智慧和境界来勖勉自己。”是的,淡泊、宁静、宽大、慈厚、平正,这是为人的大智慧,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宁一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