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院长心声】人文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日期:2016-10-11  作者:人文学院院长 钱婉约 点击量: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最近,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对于具有悠久传统和学院风范的中国人文学术而言,目前正处于一个遭逢挑战、面临变革的历史当口。滚滚长江水,后浪推前浪,我们放眼回望,看看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那些特殊的浪花,那些意味深长的时刻。

  北宋苏东坡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于中国人文历史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场变革。即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引起中国读书人阅读、为学方式的重大变化,从原来的求书、抄书、日夜诵读,到当下的坊肆刻书日兴,个人购置图书多且易,却“束书不观”,而学术及文艺作品的生产,则倍增于古人。

  每一次人类物质技术的发明、进步,都将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引发社会文化风貌、人文学术的大变化。汉晋时期造纸术发明普及,一篇《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标志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化学术可以得到更为高频率、大幅度的传播,由此,也促使文化学术走出王府官学,社会上出现了左思、陶渊明那样专门性的文章家与诗人。及至唐宋印刷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加之庙堂上科举考试的制度化,江湖上瓦市勾阑文艺的活跃,使得经史书籍、诗词文艺的生产与传播,较之前世,又出现了数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效率的提升与扩大,这是对此前贵族文化学术格局的重大突破,也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的重要契机。

学术学人,面临挑战

  宋以降1000年,我们又将迎来或者已经面临又一轮的变革——电子技术、网络新媒体所带来的学术文化变革。

  人文科学是近代学术的概念,现在通常指文、史、哲、语言、艺术、宗教等学科范畴,主要研究人类的语言、历史、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等。中国传统学术的经史子集,是另一种学科格局下对于人类语言、历史、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研究。就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而言,过去我们往往用皓首穷经、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旁征博引来赞誉硕学鸿儒及其学术成果,而现在,数据库建设、电子文献检索,使研究者面对的资料视野、知识视野空前广阔,使资料与知识的获得与处理也事半功倍。更不用说,扑面而来的以下变化:

   网络教学、MOOC授课(大型开放式网络教学),数字化校园,空前展拓着传统人文教育的资源可能性和内容丰富性;

  专业学术期刊、报刊论文等,更多地以纸质版与电子版双文本的方式存在,在有些国家甚至干脆取消了专业期刊的纸质本;

  网络阅读、电子数据检索,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与年轻学者获取学术资源的主要方式;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短阅读、快阅读,习惯于高效率、快速度地获取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和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经典知识,习惯于获取这些知识信息的“要点”、“核心”及其关联性。出现所谓知识信息的三化倾向——“碎片化”、“超链接化”、“外储存化”。

  获取与利用资源是这样,同样,创造与分享资源也是这样。一部当代的《史记》或《文选》、一篇新时代的《三都赋》或《桃花源记》,能够在弹指之间无远弗届、家喻户晓。

  新时代下的人文研究者,不得不清楚认识这样的变革,并仔细体味这样的变革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体用结合,继往开来

  何况,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价值观,向来推崇“文以载道”“诗言志”,学者追求“通经致用”“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书斋的研究与社会治乱、世道人心息息相关。下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更是在批判明末社会政治弊端和反思当时学风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关注社会、兴利除弊、注重实践、讲究实效的治学方向,开启了后世考据学、地理学等倾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学风。顾炎武说,学者为学应该是“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在今天的时代,这样的为学宗旨与方向,更应该被提起和继承发扬。

  电子数据化技术是“用”,“文以载道”“经世致用”是“体”,体用结合,继往开来。在今天,人文学术如何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时代的“世道人心”,做出应有的探索与贡献,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文学人,包括我们“北语人文人”,应有的使命感及面临的最大课题吧。

北语人文,努力有三

  北语人文学院,以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根基,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核心,内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四个教研室,以及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两个研究所。学院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中国史(专门史)硕士点等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点。加上虽在学院外,但同在一个学部的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等单位,在学科发展上协同合作,故在中文专业的全国范围来看,也可谓学科体系完整、师资队伍完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上,具有全国及国际性的学科影响力。史学方面的硕士点,历史悠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儒家思想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史、中国艺术史等专业方向上,师资一流,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影响力。这是我们赖以生长的内涵。

  北语人文学院,置身于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己任的北语大环境中,又恰逢国家强调“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时代,可以说,正是迎接时代使命,展示人文情怀,拓展学科发展的好时机。我们愿奉行学校“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秉承厚重的人文积淀和学术传统,借助知识信息全球化的电子技术,把握机遇,守正开新。这是我们藉以拓展的外延。

  未来人文学院,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以努力:一是加强与巩固传统中国文学与文化、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经典阅读、教育与研习;二是重视与开拓中外思想史、文化史,以及中外交流史等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专门史教学研究方向,可能的话,引进人才,自我充实;三,关注与探求人文学术的跨学科、新媒体表述,以人文关怀为引导,以时代文化问题为契机,探索可能的跨学科合作与新媒体表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文的发展,在路上。


錢婉約4

钱婉约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