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罗谢尔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和拉罗谢尔市政府城市共同体、拉罗谢尔大学三方合作共建的法国第10所孔子学院。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经历了6个年头风雨的洗礼,与法方合作团队一起不断磨合摸索着前进。从成立之初只有一个汉语班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初级、中级、高级和纳入大学教育学分制的研究生汉语4个级别共12个汉语班。还开设1个中国书法班、一个太极拳班和每期5周的中华厨艺班。在周边9所中学开展中国文化体验课。从2013年9月开始,应普瓦图夏郎德大区教育局的合作邀请,我们孔子学院将承担拉罗谢尔地区热那特小学和密西初中的汉语课。
拉罗谢尔市是位于法国西部比斯开湾东岸港口城市,滨海夏朗德省省会,著名的游览胜地。在地球人都知道的葡萄酒产地波尔多的北面。从巴黎市区蒙帕纳斯火车站直达拉罗谢尔只需3个小时的火车。拉罗谢尔目前已经是法国排名第一的游艇港。走在海港码头边,虽然看不到像在嘎纳或者摩纳哥有那么多的超级豪华游艇,在这里更多的是私家帆船和双体船泊满了整个港湾。一眼望去,无数白色桅杆密密层层,就像繁茂的丛林,十分壮观。
不知不觉在拉罗谢尔孔子学院工作已经有4年了。回顾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三名中方教师和两名志愿者团结一致,通过不懈努力,不怕难不怕烦,排除了许多外部干扰,克服了种种困难,积极探索,乐于奉献,每个人基本上都成了推广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多面手。在实践中我还感觉到孔子学院是志愿者学生走向社会前一个极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每年汉办都为我们孔院派两名北语的在校研究生来当志愿者老师。他们都是第一次出国,而且只工作一年,孔院的老师手把手带领他们从行政事务的小事做起,到汉语课备课、上课、策划和组织文化活动以及汉语水平考试,从学照相写新闻稿一直到制作孔院年度经费预决算,对志愿者个人来讲孔院这个平台真是他们学习和锻炼的一所难得的好学校。每次告别总结时他们都无不激动地谈到自己在思想政治上、法语语言水平上、对外交往上、在汉语教学上、以及在自身工作能力上都有非常大的提高。
我当了一辈子大学法语教师,一直坚持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想教育别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虽然年龄较大,和年轻人一起工作,让我焕发了青春活力。在同事的眼里,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老头。在孔院的各项工作中,因为责任所在,不敢有一丁点的懈怠,事事想在前做在前。不仅亲自上一些汉语课,中国文化体验课、中国书法课,还要为大学和中学做专题文化讲座,参加大小科研讨论会和圆桌会议,甚至亲自参加舞龙表演。几年下来,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成绩,赢得了法国同事们的信服,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赞许和多家媒体的经常报道。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不局限于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书画展览、民俗民居和传统节日讲座、中华厨艺和太极拳培训班。我们还成功地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学员到拉罗谢尔举办古典音乐会,展示中国人一样能把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歌剧演绎的十分精彩;我们邀请了中国“理想青年”摇滚乐团来做专场音乐会;邀请了中国青年现代派画家吴强先生来举办个人作品画展并组织他与当地两所中学做绘画表演。目的是向法国民众说明今天中国实际国情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法国主流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镜透着偏见对中国不负责任的报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我们孔子学院在拉罗谢尔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已经小有名气。2012年我们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区成立了独立的孔子学院分部。分部揭牌不久,市政府为了方便孔院师生上学,便在孔院门口新建了一个自行车自助租赁站,该站命名为“中国孔子学院站”。同时在新的拉罗谢尔交通地图上也标上了“中国孔子学院站”。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在这个十二世纪建立的古城历史上第一次印下了中国的符号,而“中国孔子学院站”牌的树立再次加深了中国符号的颜色。
拉罗谢尔孔子学院是中法三方合作共建的一所孔院,它所取得的一些工作成绩得感谢拉罗谢尔市政府和拉罗谢尔大学的大力支持。我必须要特别介绍一下拉罗谢尔市市长马可西姆·博诺先生。他既是拉罗谢尔市长又是拉罗城市共同体的主席,国民议会议员,今年已经68岁了,却非常精明和健谈。但凡我们孔院有大的活动,如到北京去参加孔子学院大会、我们举办全法第十届大学生汉语桥比赛、组织汉语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孔院独立分部揭牌典礼等,只要市长先生有空,他一定到场,他曾两次率团到北京签署共建孔院的合作协议。为了我们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市长博诺先生可以说功不可没。2012年为了表彰我本人几年来在拉罗谢尔市主持孔子学院的工作成绩,市长博诺先生代表市政府和城市共同体亲自为我颁发了一枚拉罗谢尔城市荣誉勋章,这不仅是对我们孔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国家汉办建立孔子学院的决策的肯定。
另一位需要提及的人物是我们孔子学院的法方院长马尔汀娜海博女士,她是拉罗谢尔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是活跃在法国汉语教学界的老资格人物之一。年幼时从一部电影中的风筝与中国结缘,到远赴北京攻读中国近代历史,从事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到今天的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期间还到越南领养了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孩,再到担任法国拉罗谢尔孔子学院法方院长,海博老师的经历仿佛一部小说。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影片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有一天,他爸爸的一位朋友送了件礼物给他,那是一只美丽的风筝,上面画着孙悟空的形象。到了晚上,孙悟空变成真人,带着小男孩到了中国……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世界尽头的风筝》”。海博缓缓地讲述着,语气中充满了童年的回忆。这个故事成为海博学习中文的最初动力。从那以后,她开始痴迷于中文,并且想要了解一切有关中国的故事。进入中学以后,海博毫不犹豫地选修了中文。接下来,海博考入了法国波尔多三大中文系,继续追寻着儿时“孙悟空”的梦想。1980年,她作为最早一批赴中国的法国留学生,前往北大攻读中国历史,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海博领养的女儿都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除了在大学每周要完成18节课的工作量外,还有大量的科研工作和主持教育部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外 ,系里的行政事务和孔子学院的工作,再加上经常出差,简直是一个大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