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师德先锋】2213℃的银——汉教老师李先银

发布日期:2021-11-22  作者:代诗琪 点击量:

 导语

2213℃——银的沸点,这位处于“升华”态的李先银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简介:

李先银,南开大学硕士,北京语言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2001于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工作,现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副教授。

李先银老师自幼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初中毕业就毅然选择就读中等师范学校,读研究生时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苦中作乐立远志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李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来自农村”。亲历乡村艰苦条件教育的他,从小学就暗暗问自己:“如果我能成为一名老师,会不会让这一切不一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李老师总在年级保持第一名。即使在教室两次倒塌的情况下,他依然立下的远大志向,并始终为之奋斗着。

1998年,李先银老师来到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然而这一切知易行难。严格的选拔考试、众多的专业选择、并列名次带来的二次选拔……但李老师时刻记得自己的初心,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汉教专业,并在二次选拔中拔得头筹。

李老师说到这,开始连声感谢南开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联系研究生院、主动帮忙投递资料。也正是这位老师,更加坚定了李先银老师的理想——当一名教师。

(二)扎根汉教乐奉献

李先银老师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2001年入职后,积极向老教师学习、向北语“传统”学习,刻苦钻研,创新教法,很快成长为学院的骨干青年教师,负责各年级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等多种课型。20年来,承担近万课时的课程,从未出现任何差错。

2005年,汉办急需一名外派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的公派教师,当时大家大多更愿意去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李先银老师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这项任务,一过完春节就踏上了赴任的旅程。当天深夜到达,第二天一早就精神饱满地投入了工作,一整天忙碌下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刚到罗马尼亚一个月,李先银老师就遭遇到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持刀抢劫,虽有惊无险,但家人和国内同事听说后纷纷劝说他中断任期提前回国。但他没有被恐惧和困难吓倒,怀着对汉教事业的热爱他坚持了下来。2年期满,汉办告知接任的老师因患病无法按时接替,李先银老师又主动提出延期半年。在罗马尼亚工作的两年半里,他认认真真做好教学工作,先后教授了三四十名学生,这些学生的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到中国深造的机会,他指导的学生参加汉语桥总决赛获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

除了出色完成教学工作,他还积极参与了三届“罗马尼亚大学生汉语桥比赛”,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罗马尼亚的推广。在得知罗马尼亚缺少合适的汉语教材后,李先银老师联合罗马尼亚同事白罗米编写了《汉语教程》,填补了罗马尼亚国别化汉语课本的空白。在其离任之时,布加勒斯特大学专门写了表扬信,高度赞扬李先银老师为罗马尼亚汉语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三)教书育人重本质

李先银老师不仅是短期留学生的老师,也是本科生的老师,更是研究生导师。他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以仁爱之心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健康成长。20年来,教授的各类学生合计近2000人,桃李满天下。

而在教学之中,比起知识,李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中文水平的留学生,李先银老师因材施教,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方法,让知识的输入过程更加高效、有趣。李先银老师也多次跟学生强调,比起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知识固然是根基,但更要在课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掌握方法,这将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大有帮助。

20年的教书生涯里,李先银老师诲人不倦,将自己投身于教育事业,甚至把“2213℃银”——正处于沸点银作为自己的微信昵称,时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坚守初心,在教师生涯中不断自我升华、砥砺前行。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