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进入北语读研之后,为选导师我辗转联系上了已经毕业的学姐。从她的介绍中,我对素未谋面的彭恒利老师产生了好奇。但那时也只是大致拼凑的一个关于彭老师的模糊形象:“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虽然还不够清晰,但已足够吸引我去了解他。
背脊挺直,发丝花白却精神矍铄;神情和蔼,谈笑间让人如沐春风。这是初见彭老师时的印象。一向自诩“能说会道”的我,除了“儒雅”一时间竟想不到别的词来形容他。面谈结束的那一刻,我便已经做出了决定:成为彭门的一员。之后,学姐成为了师姐,彭老师成为了彭导。那一天,恰是9月10日——教师节。
进入师门之后,和他的接触渐渐多起来,也认识了一些平常和彭老师有交集的人,在他们的眼里我看到的更多是信任和赞叹。做学生工作遇到困难时,辅导员王老师常安慰我们:“有彭老师在,没问题的,你们放心。”审题、阅卷时见到的民族地区的老师们也常讲:“彭老师对我们很关照,总是想着我们。”听彭老师课的学生也总说,在彭老师的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零零散散的评价在我脑海里逐渐拼合成了一个清晰的形象轮廓:一位敬业乐业的书记、一位富有情怀的学者、一位胸怀宽广的老师。
做书记,彭老师敬业乐业,不辞辛劳。新生见面会上,他为新生们讲入院第一课,为迷茫的新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疫情期间他主动申请入校封闭,积极向学校反映学生们的诉求,及时疏解同学们的情绪;指导学生工作时他注重党、班、团三级联动,充分发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评奖评优工作时他做事公道,为我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为拓宽学生们的就业渠道,他多次访企拓岗,走访双高、北方人才市场等多家企业;为促进研究生党支部争先创优,他带领学院师生党支部赴长沙开展师生党建活动……这仅仅是我了解的冰山一角,在我不曾接触过的事务中,不知彭老师还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也正因如此,综合楼1208的灯光很少在晚上十点前熄灭,休息日、节假日亦是。博士毕业生单志鹏曾在毕业送行会上说过一句话,“我见过不少书记,彭老师是最不像书记的书记”。忙碌与敬业是他作为书记的本色,学院工作永远是他日程安排的首位,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上,以强大的亲和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肯定。
做学者,彭老师富有情怀,呕心沥血。“做民族工作和考试研究要有情怀”,最初听他讲这句话,体会并不深刻。后来真正接触过后,我发现,无论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还是考试研究,彭老师总是在默默地奉献着。为推普工作,他在35年内深入民族地区百余次,其中艰辛不知凡几。脚步丈量着推普之路,足迹印证着崇高情怀,但彭老师却从未向我们夸耀这一路的荣誉,也不曾向我们诉说这一路的艰辛。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只是在他获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这一荣誉之后才逐渐了解到他的推普经历。做考试研究,彭老师更是“三缄其口”。他担纲了多项考试研究工作,不少都涉密,有些即使随便说出一个名头就能引来一片赞叹,但彭老师从不以此为傲。他也常常告诫我们要始终对考生负责,对考试负责。放弃了一路的鲜花与赞誉,将“低调”二字融入工作与生活,只有被风霜雨雪染白了的鬓发见证了他的付出。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对“做民族工作和考试研究要有情怀”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做老师,彭老师胸怀宽广,以生为本。彭老师并不拘于传统的师门界限,他希望打通师门关系的束缚,实现对学生的开放、协同式培养。无论是课程讲座、论文写作,还是项目参与、实习实践,彭老师概不藏私,“待他生如己生”,一视同仁、倾囊相授。来听彭老师专业课的外院学生,即便不选课,彭老师也会欢迎,并不会因为专业方向限制而将他们排除在外;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之外,彭老师还连续多年义务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从选题之初到终期答辩,他会为每一位来上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其他导师所带学生如有需要也可以参与到彭老师的组会中……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彭老师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也常会提携后进,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在他这种育人理念的影响下,整个研究所形成了一种和谐有爱的关系,我们也得以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我与彭老师的师生缘分始于2022年的教师节,至今已有一年半。回想起那天,既遗憾又幸运。遗憾在我思虑不周,没能给他送上一束表达祝福的鲜花;幸运在于我得遇良师,他为我的学业与人生铺开了一路繁花。在此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师姐所说的属于彭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业上,彭老师会想方设法挖掘我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提供个性化的培养。相比理论学习我更爱实践。彭老师一边耐心地劝我常读文献常写作,一边费心费力地为我和小伙伴联系实习机会;我性格乐观外向,喜欢与人交往,他便鼓励我参与学生工作,到院研究生会任职;我偶然一次主持了院里的毕业晚会,他夸赞我台风稳健,之后时不时为我提供一些上台的机会;了解到我有过新闻稿件的写作经历,他便想着让我多锻炼文字能力……我不敢自诩为千里马,但彭老师却是真的伯乐。他为每一匹“小马”都配上了舒适的马鞍,也喂养了适合每个人体质的“精料”,使得我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读研以来,我取得了两个“第一”的成绩:成为学院第一个在研二阶段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代表学校第一次入选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的作品展播环节。这都离不开彭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感怀在心。
生活中,彭老师更是一个细腻体贴的人。了解到我家境困难,他会时不时给我安排“挣外快”的机会,但从不直说原因,而是善解人意地维护着我的自尊心、呵护着我的敏感与脆弱;知道我多次参与无偿献血,在向其他老师赞我温暖有爱的同时,也心疼地要我兼顾身体健康,转头给我带来了他和师母特意准备的补品……我常常惊讶于他的洞察入微,也许只有真正将学生放在心上,才能做到如此吧。
当然,彭老师的这份细腻与体贴并不止是对我,对他带的每位学生,都关怀备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初入师门时,已经毕业的李艳婷师姐结婚,彭老师因工作原因无法到场祝贺,便拜托熟识的书法家写下一幅融入了两位新人名字的喜联——睿艳同心奔前程,琴瑟和谐奏婷曲。他还组织整个师门一同给师姐录制了祝福视频,甚至别出心裁地让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ChatGPT自动生成了一段祝福。此外,为了弥补师姐在疫情期间毕业没能留下学士服毕业照的遗憾,彭老师还贴心地托镕榕师姐带去了一套学位服。“看视频从头哭到尾,这是宴会上最大的亮点!”“说不尽的感动!”“做老师的学生太幸运了,我终于在今天正式毕业了!”当晚,师姐在师门群发微信用了多个感叹号来表达激动和感谢。我十分理解师姐的心情,因为在录制祝福视频过程中,听到彭老师的那句“我一直将艳婷当作自己的女儿来看待”,我便已深受触动,更不必说与彭老师相处许久的师姐了。由此看来,袁硕师兄在毕业论文致谢中的一句“亦师亦友亦父”是对彭老师最恰当的评价了。
也许正是彭老师这份“以生为本”的初心,使得整个师门形成了和谐有爱的温暖氛围,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产生了“爱的双向传递”。第一次收到已毕业许久、素未谋面的师姐寄来的特产时,我还有些惊讶,后来才体会到这是我们师门的常态。因对彭老师的惦念以及对师门的关心,师姐们也爱屋及乌地照顾到了我们。已毕业的师姐不时地提供实习机会,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师姐常常分享工作经验,出差的小伙伴儿不忘带回一些小礼物……在这个师门,我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纯正的“师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彭老师将爱融入教育,使其有了温度,有了色彩。他所求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培育学生的精神家园。为此,他将责任心升华为爱心,将职业升华为事业,秉承着“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北语校训,用爱做桨,奔赴教育的诗与远方。
每当与人提起彭老师,对方都赞不绝口,我也与有荣焉。我想,现在的我已经理解了师姐所说的“人格魅力”。如果我再向新的师弟师妹们介绍彭老师时,在“人格魅力”之外,我还要再加一句“人如其名”了。也正是,弦歌不辍,“恒”守师道初心;诲人不倦,“利”惠桃李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