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以下简称“评价院党支部”)成立于2019年,党支部共有党员28人,其中教工党员9名,学生党员19名。教工党员中,高级职称比例接近60%。党支部书记王佶旻教授作为“双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建与学术双重引领作用,带领党支部形成“党建促改革,改革促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机制,既强化党组织建设,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等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评价院党支部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铸牢“红领四维”根基 构建融合发展新范式
评价院党支部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形成“红领四维”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出党建与事业“双螺旋”式融合发展新范式。
以政治领航锚定办学方向。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对标对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汇编近2万字的学习材料,通过领航式引导、协同式共学、自主式钻研、互动式交流、实践式研学、数字式助学“六式学习法”,确保党支部全体成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指示批示精神,将其贯穿到实际的教育科研、学科建设与政策咨询工作中。
以思想铸魂构筑精神高地。高度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列为每周例会的必要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精心规划精品党课体系,共开发8个特色党课,其中《大美新疆,一心向党:评价院援疆干部专题微党课》被推荐参选北京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精品一课”。完成二级工会“暖心驿站”建设,获评北京市工会示范项目,为全员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以机制固本夯实组织根基。建立党支部委员会、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四会联动”决策机制,保证评价院在重大决策、学术建设、教学工作等方面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实施干部选派等制度性安排,按照中组部要求,先后派副院长赵琪凤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理兵两名同志赴伊犁师范大学援疆挂职,履行社会责任。
以联动聚力拓展服务维度。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与河北省教育厅、北京教育评估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联学联动机制,推动首都及京津冀地区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教育评价学科和事业的繁荣发展。
践行“双引双融”路径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评价院党支部创新运用“双引双融”工作方法,依托“双带头人”示范作用,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教育评价改革,实现有组织科研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多方融合,塑造党建势能、创新动能、发展效能协同聚合的发展引擎。
深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评价专业化学科化建设。评价院党支部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提炼重大研究选题,成功申报了“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的国际案例研究”等课题。王佶旻书记主讲的《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被列入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精品培训课。评价院率先设立推进国内首个“教育评价与治理”学科建设。
精研语言文字能力评估标准,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优质高效完成“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评估大纲”,该成果是教育部2024年度重点发文《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评估办法(试行)》的主要学术支撑,被确立为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评估的国家标准,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行动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细作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党支部构建了“顶层设计、团队合作、专项支持、常态交流”的工作模式,组织7个跨学科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统一考试等项目,为国家构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推动国际中文教师通用素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和来华留学本科入学标准调查,全口径调研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635所高等院校,助力国际化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构建“四位一体”布局 打造教育评价发展新高地
评价院党支部聚焦教育评价改革核心任务,形成“战略引领-学科示范-平台聚合-智库服务”四位一体发展矩阵,精准对接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成效显著。
强化战略引领。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2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国务院参事室、教育部等部委采纳。参与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督查工作,完成全国22所院校专项督查反馈报告,形成覆盖省域、高校的双层改革推进范式。定期发布《教育评价改革简讯》和改革动态专报,构筑政策解读、案例推广的立体传播体系。申报获批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和全国教育部评价改革研究基地秘书处,聚力推进基地共建共享,统筹落实教育部重大督导评估项目。
推进学科建设。首创的“教育评价与治理”二级学科入选教育部改革示范项目。制定并实施“教育评价与治理”二级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思政引领、导师贯通、实战锻造”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贯通式导师制,构建起由党员导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联合指导团队。打造“语言测试理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搭建交流平台。建成“双论坛一库”学术体系,“汉语测试高峰论坛”“教育评价与治理专家论坛”吸引多位知名学者参与,完成国内首个教育评价国际典型案例库,为国家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研究提供实证支撑。深化数智赋能,建设教育评价数智化平台与国际典型案例库,实现理论研究向政策工具转化。完善“督导评估-智库咨询-社会培训”联动机制,激励师生积极服务地方教育评价改革。
打造新型智库。连续两年受邀在教育部教育评价改革研讨会上作主旨分享报告。搭建全国教育评价学科联盟高端平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系统性、国际化的“北语方案”。与各大教育机构的合作,推动学生参与教育评价咨询、培训和政府委托项目,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支部在教育评价改革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赴北京语言大学调研期间,深入评价院实地考察,充分肯定评价院及党支部的各项建设成果。
未来,评价院党支部将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服务教育强国、赋能治理转型”为使命,全力构建教育评价改革示范高地,强化语言文字服务功能,深度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攻关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为改革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全面激发智库的战略支撑作用。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