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基调,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扎实推进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的工作宗旨,创新“三三”工作法,构建起以“三融三带”“三型三通”“三准三全”为特色的工作体系,为一体推进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建强“三融三带”学科建设工作法,推进有组织教学科研
团队坚持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书记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三带”工作机制,把党建的组织力有效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影响力,打造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生态。在团队党员骨干带领下,牵头成立“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及行业出理论、出模式、出教材、出人才。团队党员骨干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32项,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44次,党员领衔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建设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连续荣登“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首,教育学学科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06位。
二、创新“三型三通”人才培养工作法,引领教师教育新发展
一是建强教师队伍。“强国行”团队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依托,建设以国际中文教育为核心、中国语言文学与教育学学科汇通、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师资队伍。作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强国行”团队于2025年3月获评“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党员骨干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二是创新育人模式。举旗探索以学科融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中外融通培养国际型人才、以知行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北语模式”,建设“中文国际传播”全国语言类高校唯一一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取立德、立功、立言之意,创建“三立学堂”育人新品牌;在北京景山学校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主动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新路径。近两年来,团队教师指导160余人次、78个学生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学生年均志愿服务时长4614小时,就业率名列前茅。以团队教师为骨干成员的“以知华友华为引领的国际中文教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院系‘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案例荣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由团队党员骨干组成的2024年学院60周年院庆工作组,带领700余名师生勠力同心、日夜奋战,确保了活动圆满成功,获得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总点击量突破30万次。
三、聚焦“三准三全”智库建设工作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团队坚持精准定位、精准组织、精准服务,全面深化、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服务国家战略。一是乘势而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基础性、战略性研究。主持建设世界上最全的“全球汉语教材库”,为国际中文教材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持;主持开展“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为全球孔子学院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支持;《优化大学基金会治理机制 完善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等多篇咨询报告被上级部门采纳。二是借势联动,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加强与中国侨联、北京华文学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承办“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海外华侨子女“寻根之旅”夏令营;主持开展“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营故事库建设项目,向海外华裔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增进祖语情感和文化认同;与国内外教育机构深度合作,推动“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培训”等计划落地开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新时代新征程,团队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胸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为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