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后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我校党委“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也要构建第一流的和谐大学。由此可见“和谐”的极端重要性。
应该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讲“和为贵”的中和,道家讲“不争之德”的天和,佛家讲“四大皆空”的圆融,它们的共同点正是“和谐”。
中国人的和谐精神表现在政治理想上,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文成入藏的“和亲”,就是“和为贵”的政治需要。郑和下西洋,不用一枪一炮的成功,就是力求“和谐”的外交。中医治病讲的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故中医即“中和之医”。“太极”运动讲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中和为用,自强不息,就是以阴阳平衡与和谐为纲,而且都走圆形。所以,圆融、和谐,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普遍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心理。例如“花好月圆”、“月到中秋分外明”、“团圆节”、“团圆饭”、“团圆饼”、圆桌、圆火锅、鱼圆、肉圆、汤圆等等,几乎形成了和谐的“圆”系统。
当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一流的和谐大学,正是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进性之精华。当今的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指“公共性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制度理念而言,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秩序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和裂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不断用自己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力量化解冲突,弥合裂痕。这种“多元社会”尤其需要和谐,即各阶层之间的彼此包容,社会成员的平等相处,全社会的普遍宽容精神。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以人为本”。这种社会要不断内生着“公正道德理性”,同时也要以利益协调为基础,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多方都满意。党中央已实施了新的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一流的和谐大学,首先应在培养目标上把“育人”与“专业”有机结合、和谐发展。即大学既培养懂科学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更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把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科学的方法论的培养,建立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并要求每一课程中贯彻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还要通过第二课堂(如军训等)和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来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同时具备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
其次,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全方位、多元化地协调好。如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要加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党政、教学、科研、外事、后勤之间也要协调和谐,既有分工负责,又要合作共事、团结一致。
第三,在全校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上更要提倡和谐共事。如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师生关系等,尤其我校还应协调好中外学生的友好往来和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办成第一流的、有特色的、创新型的“和谐大学”。笔者愿北语更加和谐、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