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摇篮之歌

发布日期:2007-09-21  作者:作者 李润新 点击量:

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我们北京语言学院在改革开放中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的机遇。1978年前院长吕必松教授率先向教育部提出要把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独立学科的建议,得到部里学科评审部门的赞同,又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支持。很快,对外汉语教学就作为一个新型学科被列入国家学科之林。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的学科在我院的诞生,无疑是我院学科建设上的一大飞跃,是我院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全院师生员工都为之欢欣鼓舞。我们外语系汉语教研室(语文系的前身)的教师中,出国师资较多,大家都感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确立,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究和出国汉语师资的培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大家又切感“文革”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可谓青黄不接,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形势的需要。为了落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需要,应在我院创立专门培养与新型学科相应的对外汉语师资系。我当时任教研室主任,大家让我向院领导提出建系的建议。我很快把大家的意见写成一份建议书。

在一次院领导的办公会上,我们向院领导汇报了我们教研室的建议。吕必松院长等院领导称赞我们的建议是“很必要,很及时”的,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新型学科确立后,建立培养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门的系,是我院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对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使我院不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而且成为“对外汉语合格师资的摇篮”,都具有重要意义。吕院长当即指派我代院里草拟一份给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建立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部系的申请报告。我很快拟就了报告稿,经吕院长等院领导修定后吕院长又指派我陪同教务处的领导去教育部,盖上北语的公章。在口头向教育部高教司汇报后,面交学院的报告。令人振奋的是,接见我们的高教司的领导对我院的报告当即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还说他会很快向部领导上报,并尽快批复。

汉语教研室的教师们听了我们向部里汇报的情况后,个个喜不自禁,大家好像十月怀胎的孕妇期盼婴儿平安降生一样,期盼着建系的申请批复下来。结果,不到一个月,教育部批准了我院建立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部系的申请。记得是吕院长亲自给我打电话,告诉部里批准建系的喜讯。听得出,吕院长是那样的兴高采烈。我呢,几乎可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汉语教研室的全体老师也都心花怒放,摩拳擦掌。大家七嘴八舌,纷纷给新系起系名。开始,不少人主张叫“中文系”,但后来觉得我院这个将创办的系与人家中文系还有质的不同;有些人主张叫“对外汉语师资系”,可又觉着系名太长。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大家都同意叫“语文系”(人文学院的前身),它开设的专业是对外汉语教学。

大家创建和筹办语文系的热情如火如茶。汉语教研室的教师都争做贡献。有人到留学生系和编研部去找北语的“元老们”和老出国师资调研,听取他们关于开设什么课程的建议;有人到北大和北师大拿来人家中文系的教学大纲做参考。在较广泛地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教研室副主任彭庆生教授和我起草了语文系总体设计,即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总表(草稿),呈院领导审定。吕院长亲自做了修订。一个办系的总体设计初步制定了出来。这是语文系建系的蓝图,它凝聚着汉语教研室全体老师、全院老教师和吕院长的心智。

课程设置定下来后,根据“一个萝卜一个坑”德才兼备的原则,学校人事处就开始给语文系调配教师。那时,真是全校一盘棋。只要是语文系急需的教师,我们向人事处提出名单来,各部处系都无保留的支援。像教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王秀芳教授、教外国文学的郑万鹏教授、教语言学的姜明宝教授、教文化史的许树安教授、教古典文学的关立勋副教授、教现代文学的崔乙副教授等,都相继调配到语文系。令我感怀难忘的是,当时的人事处处长牛广业和副处长杜修善两同志,亲自和我们共商调配教师的计划,哪门课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他二人都一一记下来,然后亲自到各兄弟院校去物色、选拔。如崔希亮教授、程娟教授、石定国教授等都先后调入语文系。我们推荐的人才,他二人也都很尊重,一一进行考核,然后调入,像韩经太教授、王恩宝教授、黄钧副教授、杨国璋副教授、张英宇副教授等,也都先后调到语文系。为了调入两名专职的汉语写作教师,杜修善和我到远郊区的两所中学,调来了张宝明、李郁章两位副教授。为了使外语教学与专业更紧配地结合起来,与外语系协商,人事处又给我们调组了一个外语教研室,特调袁凤珠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总之,在筹建语文系的过程中,院人事处为新系配备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想用人单位之所想、急用人单位之所急的公仆意识是值得称赞和发扬的。正是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在短短两年中,语文系需求的一支又精简、又精干的教师队伍就配备齐了,到了1985年,语文系——对外汉语教师的摇篮正式成立了。

我在语文系主抓教学工作四年多。期间组织教师编制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我院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相继成立了专门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部系。吕必松院长当时兼任汉办常务副主任,曾在蓟门饭店召开我们四院校部系主任会议,以我们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大纲为蓝本,制订了各院校的相应课程的大纲。那时,我院语文系因成立在先,课程建设较齐备、师资力量较强,对其他三所兄弟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建设和规范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我深知,我们语文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既是各位课程主讲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吕必松教授作为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引领的结果。他对每份大纲都一一修订过,他在会上讲的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问题,都反映在各门课程的大纲中。

语文系从筹办到建系后的教学,都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关心和支持。吕院长和外语系主任方立教授,尽管都很忙,还来给高年级和研究生开课。由于他二人开的课均属学科的前沿理论,北大的研究生也有些人来选修。编研部几位学术造诣较高的老教师,如赵淑华教授、张维教授等也来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专业课。最让人难忘的是,留学生各系许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艺高超的老教师,如李德津教授、程美珍教授、李景慧教授、田世奇教授、马欣华副教授、狄昌运副教授、刘淑娥副教授、王碧霞副教授、李珠副教授等一大批老教师,他们对语文系毕业实习生的精心培育,倾囊相援,给学生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益。

老教师们敬业乐业、忠诚党的教育的赤子之情;他们热爱学子,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真情;他们不计报酬、不计时间的奉献精神;他们教学业务的纯熟、教学技艺的高超等,都让实习生备加赞佩和敬慕。“身教重于言教”。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给语文系的毕业生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实习生所写的“实习报告”,简直是他们讴歌老教师师德的同声大合唱,是他们宣誓继承并发扬老一辈教师高尚品格,做合格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接班人的决心书。毕业分配后,从几所兄弟院校反馈回来的信息,都盛赞我院语文系的毕业生素质好。如北京大学的潘照明教授,对我院分去的四位毕业生就称赞说:“个个在教学上都打得很响,真是名师出高徒啊!”语文系建系十周年时,从回母校的学生那儿获息,不少语文系第一、二、三届的毕业生都已成了兄弟院校的教学骨干或学术骨干,担任部系的负责人。2005年我在“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见到了十多位从北语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们大都已晋升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还有些人成了博士。看到北语语文系的学子们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大有作为的接班人,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想到筹建语文系的老教师们在建系过程中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来,想到他们编制各门课程大纲、精心培育语文系学子的历史功绩来,想到全院各部系和人事处的大力支援来,想到留学生各系老教师悉心辅导毕业实习的不能忘却的业绩来,我就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那些北语的“元老们”,那些把青春岁月和银发岁月都奉献给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老教师们,他们是北语发展史上的建校元勋,他们在建校创业中所表现出全院一盘棋的精神,他们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将是激励后人再创辉煌的原动力,他们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永彪校史。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