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学不可以已——石定果教授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侧记

发布日期:2019-06-05  作者:张瑾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点击量:

从求学到工作,听过无数次课,包括许多次“第一课”。但是,石定果教授给全体研究生新生上的开学第一课,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仅仅是开场的十分钟,生动的典故、密集的诗句引用以及感悟人生的吸睛金句,都催促着我,不由自主地打开笔记本,回归学生身份,认真记录起石教授讲的开学第一课。
  一、职业精神的底色是专业
    为什么要继续攻读研究生?石教授用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的学习、工作经历告诉我们:“职业精神的底色是专业!”
  单霁翔院长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对北京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是那份对古建筑群保护的专业关注,才使得他华丽转身,最终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人才有风气、盛衰关全局!”石教授引用了梁启超的这句话来评价单院长。正是他孜孜不倦的专业追求,让故宫博物院在短短几年内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二、诗是唐代的Logo
    攻读研究生学位应该寄予哪些人文精神取向?在市场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石教授重申,攻读研究生既是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对于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有着深厚古代历史文化修养的石教授信手拈出唐代科举考试重视拔尖人才的例子。即便官居高职,也有众多唐代官员为未曾获得“高等学历”———进士而深感遗憾:唐高宗宰相薛元超“恨非进士出身”;韩愈考进士科屡考屡败;元稹以明经科第一的身份拜会李贺,被拒之门外。甚至皇帝———唐宣宗李忱,也曾多次尝试化名参加进士科考试,并亲自下令编纂中国第一部科举档案史。一个读书人考中进士,主要靠其卓异的文才,而作诗是文才的极致。石教授说:“诗是唐代的logo!”唐宣宗对进士出身的诗人白居易也充满厚爱,并为其写下悼亡诗《吊白居易》:“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所以,同学们要珍惜研究生这一高学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优秀人才,这也让我想到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教子吟》里的话:“该通始谓才中秀,杰出方名席上珍”。
  三、基本三观要正确
    在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一点上,石教授隆重介绍了宋朝最伟大的状元———文天祥。文天祥出身富贵之家,20岁状元及第。石老师用细腻的三段式手法,再现了文天祥被张弘范所擒之后,拒绝劝降陆秀夫,写下《过零丁洋》;拒绝投降忽必烈,写下《正气歌》。直至最终行刑于大都交道口,一腔丹诚贯长虹。讲述中,情之所至,石教授问大家:“还会背《过零丁洋》吗?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遍吧。”伴随着朗朗的背诵声,古代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精神形象如全息投影般,呈现在开学第一课上。
  石教授强调,无论对历史怎样重新审视,基本的三观应该正确,不能因各种原因,为背弃民族大义的人洗白。她深情朗诵了文天祥衣带中的绝笔赞词,为研究生同学传达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最大的家国情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四、心无旁骛地学习是幸福的事
    回到现实层面,石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武大、北师大先后攻读本硕博的经历,既坎坷,又幸运。她回忆起1964年读本科,被分配学习语言学专业时,王力先生教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教语言学、游国恩先生教古代文学的幸福时光。回忆起当年的开学第一课时,她记得老师说:“能心无旁骛地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在你们进学校学习的时候,大多数同龄人还在第一线生产劳动。”她还记得阴法鲁教授动员同学们学习古代文献专业时的豪情:“用青春点燃故纸堆!”石教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基础。
  五、人生求学过程就如蜕皮
    与纯粹求学的本科时代不同,石教授分享的攻读硕博经历,对于在工作后继续求学的我们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女硕博研究生,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非常鼓舞人心。1978年读研究生时,石教授已经32岁,在武汉大学工作,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上午读书,下午上班,一下班就要跑去接孩子。而攻读博士时,因导师黄焯先生年迈病逝,她被教育部特批转至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陆宗达先生。北上读书更是要离开武汉的家,其间的奔波和辛苦可想而知。
  对此,她深情感叹:“人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就是蜕皮!有很多牵挂的东西需要割舍,同样有很多东西稍纵即逝,无论外面有多大诱惑,越沉静、安宁,就越能把学问做出来。”
  研究生是人生学习生涯中的又一次攀登高峰,但是攀登这座高峰的时间是有限的。北京语言大学坐落在宇宙中心五道口,这个地理坐标可能代表着北京无限的青春与躁动。最后,石教授用1200多年前唐代边塞诗人李颀的诗“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警劝大家,勿忘初心,珍惜时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