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想到日语中的一句名言——“天灾(灾难),在人们忘却时来临”。
第一次听到它,是在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之际。当时,我正在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住在修学院的“京都大学国际交流会馆”。冬夜的凌晨,应该是在睡得很香的酣梦中吧,却被床的大幅度晃动惊醒,醒的时候,还听到冰箱上面小橱柜的玻璃门嘎嘎地响。平生第一次很近地经历大地震,还是在异国。幸而京都只是不到6级,灾情很轻,我也几乎没有停顿正常的到校用功。印象很深的有几点:1.电视、报纸的报道,非常及时,非常具体,关注细节。2.神户大阪淡路的灾民,在避难和自救时,非常安静与克制,秩序良好。3.报纸上的自我反思、警示谴责,也不少。“天灾,在人们忘却时来临”,就是这个时候被频频引用,出现在报纸上的。
刚才,我专门请教了在日本的朋友,调查这句话的来由,原来在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就有人引用科学家兼随笔家寺田寅彦的此语,来纪念此事。后来,《朝日新闻》曾推出给日本国民的365天“一日一训”,在东京地震的9月1日,用的就是这句话。战后,以“灾难”为替换,还举办过以此为标题的学术会议,还出版过相关的论文集等等。可见,此语在日本社会广泛被引用和流行的程度。阪神地震时,那就是此语的再次复活了。寺田寅彦是研究火山和地震的科学家,身前曾做不少科普性社会讲演,留下许多关于防灾的科学随笔。有意思的是,由于引用者对于这句话的出处不一,有人就专门研究指出:翻遍《寺田寅彦全集》,并没有见到科学家本人直接说过或写过这句话。这样来历不详的一句话如此常常被引用,或者正说明了日本人愿意牢记这样的告诫,这是这个民族忧患意识的又一体现。
那么,这句话中的“忘却”,是指忘却什么?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忘却灾难的经历、忘却灾难带给人的创伤?——自然是题中之义。但恐怕不仅仅如此,还可以进而理解为,告诫人们别淡忘了对于天的敬畏,对于自我的约束,对于维护日常秩序的警惕,对于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意识的自觉……
还有,最近不断被人提起的“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这句话,其实也是出自日本,是野坂昭如的《萤火虫之墓》,原文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在我国古老的《易经》中,也有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九三爻),说的也正是“灾难与忧患意识”这个道理,不过,中国老祖宗是从正面讲述的。这句话,现代一般解释为:君子整天勤勉做事,兢兢业业,到晚上,也随时保持警惕,好像会遇到危险一样,这样的话,即使有危难,也会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关于这个“乾乾”,旧注训为“健而又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整日勤勉工作。闻一多先生新训为“乾乾同悁悁”,如《诗经•泽陂》“中心悁悁”的悁悁,毛氏传“悁悁,犹悒悒也”,认为是忧愁的样子。整句就是君子整日忧愁,到夜晚,还随时保持提防警惕。——在闻一多的解释下,这句话的忧患意识就更加明显更加强烈了。君子朝夕日夜地随时保持这样的忧患意识与警惕性,所以,在“厉”象到来、危机到来的时刻,就能化险为夷,达到“无咎”——平安无事的状况。
《论语》中也有言“子之所慎:齐(斋)、战、疾。”是说孔子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斋戒时要整洁身心,战争与疾病事关生命,都是需要谨慎处之的。现在是遭遇全国性的疾病,自当更存谨慎敬畏之心了。
原来,先贤哲人早就通过经典垂诫于我们了。只是,我们淡忘了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