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跨文化戏剧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语举行

发布日期:2018-11-27  作者:比较文学研究所 点击量:

跨文化

 

10月27日,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戏剧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讨会顺利进行。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郭启宏,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中国戏曲学院冉常建、王绍军、王永庆,北京语言大学周阅,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福建师范大学周云龙,中国社科院张锦等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教授学者。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主持,人文社科学部程娟主任致开幕式辞,介绍了学校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跨文化交流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戏曲改编西方经典文学的舞台实践及相关理论展开。

罗锦鳞教授有着长期导演跨文化戏剧的实践,尤其是以中国戏曲搬演古希腊戏剧,他提出要善于发现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之间互补的美学原则,找到东西方戏剧的审美契合点,将二者有机融合。冉常建教授认为中国戏曲应该坚持表意的美学传统,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跨文化戏剧的实例分析中,陈戎女教授以河北梆子《美狄亚》和京剧《王者俄狄》等剧为例,探讨了古希腊戏剧在融入中国戏曲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土化和创造性,跨文化戏剧不仅扩充了传统戏曲的表演题材和表现空间,也使西方戏剧获得了新的理解维度和展开方式。王绍军教授以实验豫剧《朱莉小姐》为例,探讨了以豫剧等中国戏曲特有的程式技巧去展现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赢得了中西方观众的认可。王永庆副教授以改编《麦克白》的戏剧实践为例,提出了“自由体戏剧”原则,虽然“自由”,但绝不“杂乱”

跨文化戏剧背后的文化语境也是与会专家们讨论的重点。孙惠柱教授从“内容”的跨文化戏剧入手,着重分析了戏剧中表现的文化冲突,他提出跨文化戏剧是有效沟通异质文化的媒介,帮助戏剧观众更好地理解文化他者。郭启宏编剧视跨文化戏剧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桥梁,强调跨文化戏剧在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促进了异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中西戏剧的交融与碰撞能够产生出具有创造力的全新戏剧样式。周云龙副教授深入思考了“跨文化戏剧”理论上的方法和视野,在后殖民和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了其中存在的文化杂糅与权力关系,提出应该将跨文化戏剧视为一种有效介入当代中国问题的视角和策略。

在会议的“青年圆桌”环节,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三位青年教师闫天洁、澹台义彦、李丹相继发言。闫天洁梳理了《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舞台传播以及美国汉学界对《牡丹亭》的研究;澹台义彦对中国戏曲改编外国剧目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李丹对若干种中国戏曲版的《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进行了分析。

学者们还针对跨文化戏剧的“形式”和“内容”、“剧本“表演”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罗锦鳞认为二者同等重要,郭启宏坚持剧本需体现剧作家的个人风格、精神思想文化内涵。王永庆提出成熟的戏剧必定是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戏剧是从写作到表演的过程,因此剧本要给与表演发挥的余地。孙惠柱强调了剧本在跨文化戏剧中的重要性,尤其承认了西方经典戏剧文学有着人文主义的厚度,对它们的改编和移植可以丰富中国传统戏剧题材,使得中国戏曲拥有新鲜的故事和人物,吸引年轻观众前往观看。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跨文化戏剧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双向的跨文化交流。

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是全程在哔哩哔哩网站进行了会议的网络直播,直播间最多的观看人数超过了1500人,大部分与会者称这样的尝试对于学术会议是新鲜事,突破了学术会议地理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沟通了学术与大众的联系,传播了学术信息。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