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熟悉的校道,这位衣着朴实、性格爽朗、平易近人的教师将自行车停在北语的汉语速成学院门外,走进楼里开始了和往日一样的工作,办公、授课、与外国学生交流。2000年之前,朱宗艾老师在我校的留学生外事处工作,然而因缘际会,他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迄今已有十多年。在这多年的汉语教学生涯让他留下了许多回忆,在非洲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执教的那三年,便是其中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
初到毛里:困难重重
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是毛里塔尼亚唯一的一所大学。当2003年朱宗艾老师来到努瓦克肖特大学任教时,距离努瓦克肖特大学创立汉语系已有二十多年,但汉语系依然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每年汉语新生只招收二十来人,当地没有教授汉语的老师。“毛里人比较保守,且经济也较为落后,一般的家庭不鼓励孩子上学。我在和一个学生聊天时了解到,他的父亲原来是不支持他上大学学习的。毛里公路少,他只能先骑骆驼,一直骑到有公路的地方,才能到首都努瓦克肖特来上学。这个学生后来成绩非常出色,获得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
朱老师说,在毛里,只要愿意上学,政府就会提供生活补助,但即便是这样,毛里还是无法有效地普及教育。因为条件差,很多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汉语学生最后都没有机会来到中国进修,这也是朱老师觉得非常可惜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汉语系的学生们虽然面临非常艰苦的环境,但还是积极地学习学问。
除了汉语系学生较少外,朱老师还碰到了一个更为棘手的困难,那就是教材。当地的教材是用法语编写的,虽然毛里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法语,但是还是因为教育落后的问题,很多学生只看得懂阿拉伯语而没有掌握法语。
“这是我这三年在毛里汉语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唯一能做的就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懂得法语的学生帮助不懂法语的学生将课文翻译成阿拉伯语。”停顿片刻后,朱老师欣慰地说道:“我回国之后,孔子学院在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建起来了,而且发展很快,汉语教材少的问题也得到了重视。”
毛里生活:积极沟通
中国和毛里塔尼亚,一个是有着深刻儒家文化烙印的亚洲国家,一个是典型的穆斯林非洲国家,除了空间地理上的距离,可以想象,两个国家文化又是多么的截然不同。
关于文化的差异,朱老师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例子。比如握手,中国人大多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握手,而毛里人则是每天见面都握手;比如婚礼中新娘的服饰,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新娘穿白色,中国新娘穿红色,而毛里的新娘却是全身被黑色布料包裹,只露出两只眼睛,“当时我和我太太都受到了邀请,参加两个汉语学生的婚礼,他们藏新娘的习俗、婚宴上老太太们围在一起用器具敲打出乒乒乓乓声音的习俗,都让我们觉得特别逗。”
但当问及朱老师在毛里的生活是否有不适应时,他的答案却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在北语工作让我学到了‘沟通’二字。我和留学生一起相处交流了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这些交流让我了解了很多地方。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我相信只要沟通就能了解情况,没什么是不能适应的。”
在毛里授课的三年间,朱老师就只一直秉持着这种“沟通”的态度。自己一个人来到毛里,和交接的老师沟通,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沟通,展现更多方面的中国文化,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校方沟通,开办中国文化的讲座,让校方配合汉语的教学需要;和使馆沟通,举办宣传中国的活动,给汉语学生发送小录音机等礼品,并组织学生到使馆表演中国式的节目……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其实不管做什么事,都并不容易,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面临困难,但是不管如何,我们还是要努力地去迎难而上,让人们更了解中国。”
中国形象,中国印象
毛里人的天性是散漫自由的。在努瓦克肖特大学,你可以常常碰见这样的情况:上课时间到了,学生都已经挤满了教师门口的走廊,但是老师却迟迟不出现。对此,朱老师笑着说:“在中国老师这里,这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在国外教授汉语,那么我们就代表了一种国家的形象。到这里来的所有老师,都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
除了严谨、认真外,在努瓦克肖特大学里,中国教师还以体贴关心学生而著称。非洲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把课排在晚上八点,对毛里学生来说,这正是适宜学习的凉爽傍晚;作为非洲国家,毛里极度缺水,所以女老师总会让女生到自己的公寓来洗浴,缓解她们日常用水的困难;除此之外,请学生到教师公寓里来聊天吃饭更是常有的事。
对于毛里的人民来说,中国非常遥远,没有电视广播节目介绍中国,中国在当地的宣传力度也小。但是非洲人民普遍对中国人非常热情友好,看见中国人会说“你好”来表示欢迎。虽然他们不了解中国,但是他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做义事而从不要求回报的国家。现在毛里市场上出售的大米和食用油,很大部分是来自中国无私的援助。
朱老师说:“现在很多毛里的父母都开始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汉语。我教过一对双胞胎,他们的父亲是经商的,算是当地的大老板,他打算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都送去学汉语。因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不断强大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朱老师关上办公室的门,骑着自行车经过树木葱茏的校道,伴着夕阳回家。2000年以前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对外汉语的教师,没有想过自己会到一个非洲国家,教书、交流、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个岗位让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
从1987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定期派一至两名教师到努瓦克肖特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工作,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位汉语教师在那里奋战过,但是我们都知道,虽然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际遇,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为毛里塔尼亚、为中国、为世界培养了更多的汉语人才,也都将自己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不平凡的时光留在了非洲这片神奇的热土。

朱宗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