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阅读季系列活动 -> 正文

汉语教师在海外:任教英国散记

发布时间:2012-07-10  新闻来源:何阿珺 阅读量:

20104月初,我作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师被国家汉办派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汉语。离开自己熟悉的故乡家园到一个到陌生的国度时,人们总免不了有些许的忐忑、焦虑。那个雨夜,几经周转,终于到了目的地后,我心里也有几分这样的感觉。

因为没有租到房子,我暂时借住在诺丁汉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家里。到达的第二天,她陪我去市中心购买一些生活用品。走在街头,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高高的尖顶建筑,那街区店铺,那穿着风衣匆匆而过的人我都好像在哪里见过。用时下很时髦的一个词——穿越,我似乎曾穿越时空来到过这个城市。也或许是在梦里见过?我仔细地看着,想找出一些记忆的痕迹。突然,我明白了,我见过这座城市,不是在梦里,也不曾穿越,而是在我很小时学的英语教材的插图里。那时,有一套英国原版的英语教材《灵格风英语》在中国很流行。爸爸托朋友帮我买到了这套书。当我拿到这套书时,上面散发着一股很好闻的墨香,而更让我喜欢的是里面很多的插图:高耸的教堂、街角有着落地窗的咖啡馆……那时,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三十多年过去,我有机会来到这个国家,而儿时的记忆那么突然就浮现出来,让我不禁感叹——其实,我和这里有缘。有了这样的感觉,我突然没有了前一夜的忐忑,倒有了一些熟悉、亲切的感觉。

安顿停当,工作也就开始了。我任教的诺丁汉大学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现任名誉校长杨福家先生是祖籍中国浙江宁波的华人。早在2004年,在杨福家先生的力推下,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在中国宁波设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诺丁汉大学与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教学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使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能够到中国学习,而诺丁汉的大学校园及城市街头也出现了不少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也正因为如此,一股学汉语的热潮在诺丁汉涌动。国家汉办委派来的教师,一方面在大学里教授大学生汉语,同时,还要负责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对当地社区喜欢汉语的人士的汉语培训以及对周边地区中小学校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到诺丁汉不久,恰好一个中学要举办“中国周”活动。为了协助这个中学搞好这次活动,孔子学院的几位教师开始了认真的准备。考虑到以前这个中学的孩子们基本上对中国不了解,所以,我们几位教师经过讨论后决定,除了给孩子们进行汉语的体验教学外,还应该给他们展示最能形象、直观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东西,比如太极拳、中国结、剪纸、书法等。这时候,出国前国家汉办为出国教师进行的太极拳、剪纸等的培训派上大用场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反复练习太极拳,共同研究中国结、剪纸的技巧。在汉语体验教学的准备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既有汉语语言的讲解和练习,如教学生如何念拼音、声调,如何打招呼、表示感谢、自我介绍、介绍家人、生日生肖等,同时也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教唱一些中国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国周”开始了,站在孩子们面前,当我念出第一个汉语的发音,并要求孩子们朗读时,我永远忘不了他们第一次发出一种在他们听来与他们的母语那么不同、又那么好听的汉语语音时脸上那种有点紧张、又充满了兴奋的样子。

精心的准备收获了可喜的成果,整个“中国周”期间,这个中学洋溢着浓浓的“中国气氛”——学生们见到老师,都会用刚刚学会的“你好”打招呼,下课时也会到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说声“谢谢”、“再见”。中老师教孩子们编的“中国结”的鲜艳的红色也成为那一周的校园流行色,孩子们把它系在书包上、挂在衣服上,甚至有同学调皮地别在头发上。老师们在课堂的表现展示了中国教师的风采,也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许,很多学生给老师写来了感谢卡,一些学生高兴地说:我们爱汉语,我们爱中国。

学生们的热情也感染了家长,许多家长要求中国老师为他们做一些中国文化的介绍和教学,于是,“中国周”的活动又延伸到了晚上,老师们在晚上专门为学生家长开了“包饺子”、“太极拳”、“中国结”等专题讲座,家长们听得趣味昂然,学得一丝不苟。特别是“包饺子”的课程,简直成为了一个快乐的聚会,我们教着,孩子家长学着、包着,饺子终于煮熟了,大家高兴地尝着亲手包的饺子,连声说“好吃”、“好吃”。这些课程让家长们对中国饮食和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诺丁汉大学因为和中国的渊源关系,选择汉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很多,选用的教材一般是国家汉办提供的国内最新教材。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掌握着主动权,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如果在目的语国家学习,当然没问题,因为在课后,学生们有很多机会去主动练习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在非目的语国家,学生可以实践自己所学的语言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老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练习的机会。而且,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也渴望了解最新的中国,比如中国现在最流行什么?年轻人在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于是,国内最新的电影、电视剧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教学补充。记得那一年《唐山大地震》的上映在国内引起轰动。我和学生们在教室里一起看了这个电影,并讨论电影内容。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肤色、不同外表,但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却使我们都深深感动了,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集中在为什么妈妈会放弃女儿而选择让儿子活下来。学生们谈到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谈到了妈妈的艰难和无奈、谈到了他们的感动。在表达中,不仅练习了汉语,同时,对中国的了解又多了几分。那一年,国内上映的有影响的电影,如《孔子》、《山楂树之恋》等都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年轻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他们都希望把学到的东西马上展示出来,所以,老师应该给他们表演的舞台,而演讲是一个最能展示语言能力的方式。所以,演讲也就称为我们的课堂常常使用的教学形式。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内容是关于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态度的。学完课文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演讲的题目:如果我是……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来进行一次演讲,比如:如果我是老师、如果我是律师,等等。当时这个班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都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而我们的辩论题目正好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可以让他们敞开胸怀,释放自己的压力、焦虑,抒发内心的感情。大家都写出了演讲稿,我也做了认真修改。可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发音对不对,想要找一个中国人来纠正很难,毕竟,这里是英国。于是,我将学生们的演讲稿一一录音,让学生对照发音练习,并一一纠正错误。这次的演讲很成功,学生们在演讲中找到了自信,学习汉语的热情更高了。

春天的花儿再一次盛开时,我的一年任期也要结束了。将要离开时,心中有了一种“客树回望成故乡”的留恋。我又想起了我到诺丁汉的第二天,在街上漫步时产生的感觉——三十多年前的一套英语教材留给我的印象让我和这个国家没有了陌生。我最终并没有把英语作为我的职业,也正像很多学汉语的人不会把汉语作为职业一样,但是,我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汉语、中国与他们有了一种永远的缘分,不管在什么地方,或许是在中国,或许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当听到一句熟悉的汉语时,当一个有关中国的图片、场景出现时,我想,他们的心会突然一动,会觉得熟悉、亲切、温暖,恰似我初到诺丁汉,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温暖一样。

何阿珺老师近影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