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辉煌的过去
北语的国际关系学科发端于李铁城老师的联合国研究。经过他的多年耕耘,北语成为了国内研究联合国的学术重镇,在1990年,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联合国的民间学术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联合国研究课题组,国内外的一些名流先后成为这个机构的成员和学术顾问,其中包括已故的陈鲁直大使和顾菊珍女士,还有钱文荣、郑玉质、袁士彬诸位先生。1993年北京语言学院联合国研究中心成立,围绕着联合国研究,北语主办了五次学术盛会,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多个,出版学术专著15部,承办了国际公务员培训和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些建树使北语在联合国研究领域声誉鹊起,人们对“小联合国”的认同更加提升。
在上述基础上,2000年北语国际政治硕士点招生;2007年北语建立国际政治系;2012年北语建立国际文化交流系;2013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改名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2014年北语成立国际关系学院,成为国内独立建院的第十二家成员。在国际政治的学科及建制发展过程中,王为民老师和刘华平老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也是北语国关的拓荒者。
二、 我们的足迹
国际关系学院目前有9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有本科生240名左右,研究生50人。学院承担着两个本科生专业、五个研究生方向的培养工作。学院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常规教学。每学年开设的本科生课程38门,研究生课程12门;60名本科生和15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师资少,课程重,9个老师把国关学院300多名学生的场子撑起来已实属不易。但课程负担过重,也使老师们的科研工作受到影响。
2015年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保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首次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接收推免,标志着我院的培养水平及学生质量获得了社会认可。
2、校内讲座。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北语人文学术月活动;服务于学校的发展,为北语附属国际学校、高翻学院、组织部的学生党校、离退休工作处举办各种讲座,作为嘉宾参与中译杯口译大赛、北语国际口笔译大赛活动,为孔子学院事业部开展的志愿者培训活动、中非友谊知识大赛做嘉宾、对话人和考官,为阿拉伯研究中心和学校“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发展助力。
3、对外交流。学院成立以来,加强了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比如与国内各兄弟院校的互动经常化,参加各种年会,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学术共同体和世界和平论坛;积极参与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的各种会议,尤其是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各种活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比如罗马尼亚锡比乌大学的“中罗合作论坛”;第15届东亚联合国体系研讨会,2015年联合国核禁试科技大会和2015年核禁试学术论坛裁军;接待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奥奇教授来我校访问,并在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分别作了题为“非洲、中国与全球分配”、“世界中的非洲”和“21世纪的国际关系研究”三场主题报告;接待联合国中文组主任何勇率领的联合国官员代表团一行30人;接待联合国的 Quaker UN Office团来访等。
4、主办学术会议。2015年继续举办“联合国与中国”讲坛、与中国联合国协会共同举办了“联合国70年:作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与我校政治学院一起举办“中国道路”大讲堂, 在2015年,中国道路大讲堂共举办了三次,分别是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主讲的“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主讲的“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与全球意义”,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主讲的“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故事”,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和社会效益,2016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大讲堂的讲座力度,时机成熟时,推出国际关系的高端讲坛系列讲座。
5、科研成果。金彪老师出版专著《全球治理中的联合国》一本,学院教师们在核心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多篇,科研后劲逐渐显现。
三、 明天的国关
北语国关人一路走来,有汗水,有回报,有机遇,有挑战。当前中国崛起势头很猛,和外部世界深度依存,对国际公共产品的贡献度逐步提升,相应的国家对国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国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旁观别的兄弟院校,都在招兵买马,大干快上,或强化智库建设,或开拓新的复合型专业,或进行理论创新,以配合国家的战略需要。
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原创性的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呼之欲出,中山大学成立了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成立了政党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大力开展中国学的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办的双语种加国际关系专业深受考生青睐。北语校领导已把中国学和国际问题研究列为了北语的四大学术方阵之一,相应的人财物投入越来越大。我们有信心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扩展新的学科增长点,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贾烈英老师在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辰布拉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