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北语教师,更是一名北语毕业生。1998年我来到对外汉语系求学,26年过去,我教学的思路、育人的思考,皆是源自北语老一代教师教书育人的言传身教。
我是一名幸运儿,先后被北语多个部门培养,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迎评办、教务处、汉语学院、高精尖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这个学年又由国际中文学院和科研处联合培养。
北语就像我的家,各部门的合力给予我爱的力量,这种家的感觉也流向我的教学,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充满爱,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中国这个“大家”,学校、学院、班级作为“小家”的温暖,我呢,则是学生们的家长。
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拔尖人才。为此,我们不断探索教师、教材、教法的创新,让学生们不是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以语言为桥梁,用学生的故事来教授语言,用教授的中文让学生来讲自己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作为家长,我们最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国际学生需要中文环境,我的中国研究生,还有教师教育学院的学弟学妹们需要教学机会,于是我和我的大学班主任施家炜老师一拍即合,两院通力合作,实现了中外学生同堂上课,课外共同参加活动,这一中外融通的实现也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疫情期间,这一思路又扩展到线上,北语学生展开民间合作,千余名中国小老师和海外汉语学习者参与了线上教学,受到语合中心嘉奖。
教师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家庭在战斗,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们联合起来。在本科教学中,学院鼎力支持,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专业的老师密切合作,对标联合国人才标准,开设了“项目式语言实践课程”,同学们通过志愿服务、走进中国历史人物、世界文化遗产等项目,走进中国,了解中国。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我们继续跨学科合作,开设“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课程,把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学术写作等“一网打尽”,助力学生们的科研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对于中国学生,我回到养育12年的北京景山学校访企拓岗,助力两校的全面合作。对于留学生们,我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服务学校、服务北京。与艺术学院合作,我们班的古筝小队弹到了亚运会,中国故事演到了中非论坛;获得信科院支持,去年和今年,我们班都获得全国计算机大赛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国赛二三等奖,实现了北京代表队零的突破。现在,我们班每位同学至少拥有一项省部级奖励。
智慧化教育时代来临,在学校和高精尖中心的带领下,我们开发了北语智慧教育系统,1.0、2.0、3.0,智慧系统助力语言教学,也关照着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课前,系统可以告诉老师每个学生的特征,预习得如何,课中可以让学生们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后还可以时时获得教师的一对一指导。不抛弃、不放弃,北语智慧系统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位教师都是繁忙的家长,教学、科研一个不能少,好在我们的上面还有大家长。我的导师王建勤老师依然会手把手教我新的理论与技术,还时不时叫我去“巡山”,督促师门的科研发展。崔永华老师平均每年带着我们完成一部书稿或教材,从前年的《北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建设》到去年的《戏剧里的中国故事》,再到今年的《中文乐园》。这两年,刘珣老师也一直带着我们修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每当有些疲惫,眼前便会出现恩师们伏案工作的身影,便又有了无限的动力。在恩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因为焦虑,我写下了30余万字的教学日志,没成想基于我的日志,诞生了一篇有关教师焦虑的硕士论文。家长也不是时时坚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面对学生总会露出笑脸。好在,学生们因为爱所以爱,我和学生们彼此支撑,他们会捕捉我的疲劳与脆弱,甚至发现我又多了一根白发的也是他们。
教育需要合力,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每位老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教育战线上的英雄,为大家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