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
2007年6月2日,我跟随人文学院04、05级党支部参观了中国电影博物馆。
早晨7点,大家就在西南门集合了,在公交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9点,我们一行30余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朝阳区南皋乡南影路。下车定睛一看,我立刻被眼前这个独特的建筑所吸引,它不仅外观上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一进大厅,迎接我的是更大的惊喜: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大厅,我驻足了10几分钟。
乘着电梯,我们先到了4层,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层,这里展有“电影拍摄”、“电影美术”、“电影特殊摄影”、“传统电影特技”、“数字特技”、“电影录音”、“电影剪辑”、“电影洗印”、“电影动画”、“形形色色的电影”等。在这里,我们明白了电影是如何拍成的,也明白了一些电影特技的制作原理,我还自己动手剪辑的几个片断,很有趣哦。这里还可以给游客刻盘,体验影片中惊险刺激又逼真的场面,真的是一种享受。
2、3层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电影百年历程的风风雨雨和著名影视家的艺术成就。在这里,我了解了电影的发明。随着1905年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迈开了她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了今天。很感谢任庆泰、夏衍等几位前辈为开创中国电影所做的贡献,没有他们,中国电影不会发展这么早,也就不会拥有这么长的历史。在展厅里,我们感受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美术电影”、“儿童电影”、“科学教育电影、译制电影、新闻纪录电影”、“香港、澳门地区电影”、以及“台湾地区电影”,从它们的诞生、发展和艺术成就中,我看到了中国电影拥有不菲的前途。这其中,有胡蝶、阮玲玉、陈燕燕、袁牧之、白杨、陈强、谢芳等许许多多的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对中国电影舞台的奉献,也有朱石麟、谢晋、吴子牛、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一大批老一辈和当代电影著名导演的心血,还有可爱的童星、默默无闻的电影幕后工作人员的坚持,再加上无数中国影迷的支持,才使得中国电影的一百年群星璀璨、杰作层出不穷、成就辉煌灿烂。
回首100年中国电影经历过的点点滴滴,留下了很多经典而又难忘的荧幕形象。从谭鑫培到阮玲玉,从《英雄儿女》到《冰山上的来客》,许多光辉而又感人的一幕幕,打动了亿万人的心灵,吸引的亿万人的眼球。然而,今天中国电影辉煌的另一面,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如今所谓的大片,如《无级》、《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除了巨额投资、大牌明星、高超的特技以及宏伟的场面吸引公众的眼球外,却给不了影迷什么深刻的内容,丧失了电影的内容和思想,人们茶余饭后谈及的无不是剧中哪个影星最帅最漂亮、谁演的怎么怎么样、动作场面如何如何,却毫不涉及一点给与我们深思的思想,这是多么的悲哀。中国电影不能完全模仿好莱坞,电影离开了特技就活不了了吗?我还是希望电影中真实场景多一些,适当的加一些特技增加艺术效果,在电影制作上不能完全跟风好莱坞,不能失去中国电影的独特性。所以,中国电影应该少一些大片,多一些好片。我们不能把电影当作利益的工具,不能一味的追求票房,更不能把电影当作少数人暴富和成名的便道。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载体,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尤其是先进的文化。因此,中国电影应当在电影的题材以及思想情感上多做文章,积极的引导观众最重要!
发了点牢骚,呵呵。下午2点,我们看了一场免费电影《生存岛历险记》,很好看。看完电影,有股想回到童年的欲望。
“一步跨越电影百年,一日游遍银海世界”,参观了电影博物馆,感受确实如此。中国电影有辉煌的过去,也一定会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