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读书的重要性本来不必再加强调,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用于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大为减少,真正静下心来读书,从中感受“书香”在当下几成奢望。将阅读成为一种节日,就是要营造阅读气氛,激发人们的阅读热情,养成阅读习惯,而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似乎又在恰逢其时地提醒我们,读书的意义应该给予极大地重估。
阅读是项终生的事业
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无法停下来的终生事业,是学无止境的自我提升的方式,也是心灵的渴求及精神的寄托。当读书与人的生活融于一体不可分时,人的许多基本感受都会从读书中得到启示。
有的人,自踏出校门就不再触碰课本了。殊不知,大学毕业只是表明一个人在某个专业或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增加了沟通和学习的机会。这还远远不够,毕业后,如不养成阅读的习惯,知识储备少,靠老本过日子,日后的思维和视野定会受到限制。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社会更加需要以阅读为基础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如不加紧充电,你的研究就够不到所欲探测的深度。
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文化水平、审美能力各异,需要读的书以及对书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读之浅深,为所谓之浅深耳。”阅读应看作是人生的一种见识和阅历,有助于眼界的开阔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小时候读鲁迅的《祝福》,总觉得祥林嫂最无聊,好像得了抑郁症。整天唠叨丢失的孩子有什么意思?如今反而觉得祥林嫂是鲁迅写的人物当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因年岁渐长,丧失渐多,人就会忍不住回忆起如烟的往事。中学时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充满了传奇色彩,惟独读不下《红楼梦》,总觉得不就是写家庭的流水账,大宴三六九,小宴天天有?到大学再读《红楼梦》才意识到,曹雪芹不再着眼于写传统故事情节而深入到日常生活,以刻画人物的真实性取胜,他讴歌青春、生命和爱情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毁灭,这是一种超越,正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
这也恰恰说明,个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是由他所阅读的经典的高度决定的。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鲁迅创作名篇《阿Q正传》,周作人曾创作“苦”与“雨”系列随笔,淬炼出冲淡平和的独特文风。抗战胜利后,周作人“下水”当了文化汉奸,于1967年在一片风雨飘摇中过世,而鲁迅身后声名愈炽,解放后更是被尊称为民族脊梁。一母同胞的两兄弟的境遇如此不同,不禁令人感叹。但周作人“下水”后曾写下大量作品,就是在担任伪职期间也有不少义举,这说明周作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这使我想到,周作人和胡兰成同为落水文人,我对周作人只有遗憾没有憎恶,而对胡兰成是无比的憎恶,毫无遗憾可言。他不光在政治上投敌附逆,而且在感情上也鲜廉无耻,无情无义。
别满足于人文知识阅读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喜欢看什么书,喜欢怎样看书,对具体一本书有何感悟,是否愿意同别人分享,因人而异,没有什么答案。这涉及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许很难被影响,被规定。
2017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4.55%;实体书店零售走出负增长,实现2.33%的同比上升;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的受访者从2016年的48%增长到56%……年初公布的几项阅读“大数据”,见证着全民阅读的态势不断走强。
如今人们都意识到文化和书籍的重要性。读书风气初步养成,但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变得越复杂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很大变化,人们过于青睐“经世致用”的知识和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电子终端的浏览日益把纸质阅读挤向边缘,所幸还有人文知识性图书支撑着实体书市的余温。书商出于营利收入的目的把畅销书摆在书市醒目的位置,于是人文知识读本又进一步将文学经典著作挤到冷书架上。走进书市你会发现当今人们的阅读趣味,很多人热衷于知识性图书,越来越疏忽文学,这说明在全国物化的时代,文学去中心化及被边缘化是个无奈而又理所当然的事实。
当今人们普遍存在心态焦虑,缺乏足够耐心去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阅读。加之社会竞争和压力与日俱增,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又急于速成的功利化心态,已无法接受长篇循序渐进式的文学阅读,只钟情于浅显、缺乏渗透力的阅读。
俗话说,有需要就有买卖。最近出现花样百出的“高效阅读”之风,号称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名著精华。一部名为《如何读懂经典》的新书,将《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些“难读”的经典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罗列了其中的典故、名言、经典桥段。该书广告直白地说,它专门针对“想读总也没时间的人,因没读过的书太多而有焦虑的人、每次翻不到10页就不支倒地的人”,为之提供一套“高效阅读”的方案。
有人说,现在是“快阅读”当道的时代,如《解忧杂货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近年长居畅销书榜单的热门书籍,大多文字轻松,故事短小,适合利用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随手翻翻。这些“小而美”的畅销书同经过长时间筛选和过滤、不受岁月腐蚀的经典读本截然不同。用洗炼文字密密缝织的社会图景,用驳杂内容的引经据典,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微妙勾勒,经典的这些特点都指向一种极“慢”的阅读体验,要求读者沉静下性子,打磨光滑心灵中的毛刺,才能全身心地调动自己的感觉和性灵,与著作达到融合。这样的阅读,是个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不久前辞世的饶宗颐先生最初的童子功,就是熟读了中国的经典,其中包含了文史哲最经典的作品,有了这份扎实的国学基础垫底,他后来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贤人。
文学阅读不宜被功利化,但也不宜被神圣化。阅读经典与现实生活并不抵触,相反,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是可以从经典中获得启迪,吸取精神养分的,对生活做细致思考也会更为游刃自如。读书不能求快图多,只要能在感知苦读过程中,有鲜活的体验,获得客观的认识,搞懂弄通,达到思想的自由境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