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的日子

发布日期:2024-04-18  作者:刘家业 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量:

我第二次出国教书是和爱人韩红一起去的,我们都是国家教委派出的教师,任教学校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学院。我们1986年1月18日在首都罗马乘火车抵达那不勒斯,1987年11月下旬回国,在那不勒斯东方学院生活,工作近两年,本文介绍我们此期间的所见所闻。

一、欧洲古老的中文大学

东方学院是幢古老质朴无华的建筑,位于那不勒斯保维奥广场北侧的一条窄街里,楼正面用意大利文刻有“东方学院”几个醒目的大字,没有围墙,没有校园,行人和来往车辆紧挨着楼边而过。楼前是停车场,两边是书店、咖啡馆和小卖部,生意兴隆,是一所名副其实的“马路大学”

东方学院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第一所培训中国留学生的学校,成立于1732年7月25日,由罗马天主教神甫玛泰奥·利帕(1682-1745年)所建。玛泰奥是那不勒斯人,1710年他受耶稣会的派遣,远渡重洋来中国传教,热心培训中国牧师。1724年他带领4名中国牧师回到家乡那不勒斯,于1732年建立修道院,取名“中华书院”,即现在的东方学院。当时成立书院的宗旨是,培训到东方各国的传教士和来自中国的神甫,办学资金由梵蒂冈提供。该校于1868年12月27日由意大利政府接管,成为国立大学。

近300年来,这所学院由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亚洲、非洲、东欧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多专业大学。

当时,在校学生8000多人,其中80%为女生。该校由文学、政治、伊斯兰教研究三大部分组成,开设7门不同程度的课程,即哲学、政治学、艺术史、东方文明史、东方语言文学、东欧语言与历史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便于教学和科研,自1973年起,学院设立6个部,就是亚洲研究部、东欧研究部、非洲研究部、古文献研究部、中世纪和近代西方研究部以及社会和政治研究部。

亚洲研究部规模最大。除中文专业外,还设有日、韩、蒙、藏、印地、阿拉伯、土耳其、乌尔都、希伯来、印度尼西亚等10个专业,学制均为4年。学院每学年开学初编辑出版一本大学指南,介绍学校概况,各系、专业名称,必修课、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及主讲教师,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专业和课程。

二、郭栋臣和他的《华语进境》

在早期的汉语教师中,清朝人郭栋臣在东方学院任教时间长,贡献突出。郭栋臣是湖北潜江县人,生于1846年,别名郭松柏,出身于天主教家庭。他于1861年来到那不勒斯入中华书院学习,毕业后自1886年至1896年留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郭栋臣精通拉丁文和意大利文,他将宋代王应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翻译成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并于1869年在那不勒斯出版。课文为3字韵文,简洁精练,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深受学生的喜爱。此书的翻译和出版,扩大了意大利人对汉语的了解。

为便于教学,郭栋臣还自编了一套教材,取名《华学进境》,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在那不勒斯出版。他在书中前言里详细地介绍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笔画和笔顺,强调西方人学习汉字的重要性。该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孔子、孟子的文章,如《论语》《忠经》《孝经》《小学》《中庸》和《大学》等;后一部分是节选历代著名的散文,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刘禹锡的《陋室铭》、韩愈的《原道》《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郭橐传》等。此外,他还选用了《历代帝国国号歌》《三皇歌》和《五帝歌》。书中有意大利译文和汉语拼音。

三、中国学研究成果多 人才辈出

早在18世纪,东方学院就有人研究中国,这应该归功于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特别是对利玛窦的研究、翻译和辞书编纂的功绩,不过影响不大。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有不少人从事中国问题研究,成果显著,如埃多阿尔多·维塔勒、鲁多维柯·诺钦蒂尼、朱义多·阿梅德奥·维塔勒。其中不少学者对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美学思想格外感兴趣,如拉瓦尼诺女士把《文心雕龙》译成意大利文,威尼斯大学薩巴蒂尼把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译成英文。

从60年代到80年代,东方学院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出现了不少研究东方文化颇有成就的学者,如研究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史的马丁·贝尔迪克特、利奥奈劳·兰乔蒂,研究佛教史的安东尼奥·福尔特和阿佛瑞多·卡多纳,他们的论文和专著,代表了中国学的研究水平。特别是保罗·圣探杰洛教授,考察了中国和韩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对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及政治伦理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

我们在东方学院任教期间,几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已着手编纂3卷本的《中国手册》,第一卷从夏代到元代,第二卷式是明清,第三卷是从帝政时代到共和国衰落,分别由高利考乌斯基、圣探杰洛、菲利普·高察3位教授担任主笔,主编是兰乔蒂教授。是何原因促使他们萌发编写这部工具书?高察如此回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实业、旅游、学术交流……他们迫切需要对中国切实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仅了解现状,还要探究历史与文化渊源——当然这种了解最好比较便当,不必在广泛的学科、大量的学问上花功夫;另一方面,近10年来,西方各国汉学家的研究成果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而言,都是很可观的,但它们分散在各处,在上千种刊物与报告中我们所做的这件事,就是将这些成果提供给需要它的人们,在两者之间搭起一座知识的桥梁。”

高察教授学识渊博,著作颇丰。他1934年生于罗马,1957年就读于北大历史专业,60年代初回国在东方学院任教。他是新一代中国问题研究者,致力于意中文化交流,曾主编《今日中国》《东风》等期刊,主要著作《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重要文献评述》、译著意大利文版《毛泽东选集》(三、四、五卷)。多年来,他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论文。他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

四、教学科研并重 培养新生力量

80年代,意大利青年中出现“中文热”,选修中文的学生逐年增加,1985年中文系新生入学超百名,在校生300多人,教师15名,其中中国教师4名。

东方学院学制4年。每年11月中旬开学,授课到翌年5月下旬,除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假期,一学年授课22周。为给学生打好基础,最初两年亚洲研究部学中文的学生都上汉语课,每周7学时。中国教师上4学时,教学重点是语音语调,正确书写汉字,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意大利教师上3学时,讲解汉语语法,说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及翻译的方法。

70年代前,这里的教学和科研范围都是古文,即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只懂《庄子》《孟子》,对现代汉语的研究缺乏兴趣。自1970年11月6日中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文化交流才有了新的发展,1972年中国政府开始派中文教师到东方学院任教,口语教学得到重视。这里的口语教材一直采用北语编写的课本,开始是《汉语课本》(1977年商务印书馆),我们任教时使用《普通汉语课本》(1980年外文出版社)。从三年级开始,中文系学生分专业授课。政治专业的课程从报刊上选材,主要是中国政治、经济情况;文学专业则开设古今小说、著名文学家评介、文学批评、辞书简介等课程。

东方学院,中年教师是现代汉语教学的骨干,3名女教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是阿勒珊德拉·贾来蒂、安娜·玛莉娅·帕勒莫和玛乌莉茨娅·莎凯蒂。她们热爱中国,热心汉语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常在一起探讨课堂教学问题,她们谦虚坦诚,平易近人。贾来蒂毕业于罗马大学中文系,开始在威尼斯大学任教,后任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专员多年,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现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帕勒莫和莎凯蒂是东方学院中文系毕业生,70年代初一同来北语进修,如今都是教学骨干。前者教现代文学,1986年底曾赴上海参加国际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后者教现代汉语,1987年暑期来京参加第二届世界汉语教学讨论会。

东方学院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经常举办各种文学讲座,广泛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讲课,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有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仅以1987年为例,中文系就聘请了德国汉堡大学华人教授关愚谦、中山大学法律系教授兼主任端木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室研究组组长梁从诫、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庆余等人到校讲课。

学校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习中文的学生逐年增加,教学设备却没有改善。亚洲研究部只有4个固定教室,教室小,连30套连体桌椅都摆不下,有的学生找不到座位,只好倚着墙或坐在窗台上听课。为解决教室不足,每个教室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都排满了课。这里的教室很像宿舍,一窗一门,写字台一般大小的黑板挂在窗户边,学生面对窗户上课,晴天阳光照进教室,学生睁不开眼,只好放下帘子,这时,教室暗淡得很,又得开灯上课。那不勒斯是个沸腾的城市,学院又地处闹市的小巷里,嘈杂的噪声始终伴随着人们。

这里的教学安排欠妥当。一年级中文系的学生,要同时学习日语或英语,课时冲突,顾此失彼,哪门外语也没能学好。学生刚学完《基础汉语课本》第一册就要学习孟子《梁惠王》、王充的《论衡》,众多的繁体字和简化字弄得学生眼花缭乱,难于招架。三年级学生学《文心雕龙》,四年级学生学《红楼梦》原著,难度过大。

教师管理松散,有的教师急于著书立说,不重视课堂教学,很少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他们下了课,或急于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或急于赶火车回家。学校给本国教师很大自主权,如何时开课,何时结束课程,何时安排考试,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后上报办公室即可。

五、测试灵活从严 结业可延多年

东方学院实行学分制。学生在4年内要修读20至23门课程,学生经考核及格,才算取得该门课的学分。意大利大学实行30分制,30分为满分,18分为及格。

这里每学年有3次考试,即5月下旬或6月(夏季考试期)、10月或11月上旬(秋季考试期)和翌年2月(秋季考试延长期)。学生可任选一个时期的考试,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提出下次再考;若当年找到工作,3次考试都不能参加,也可推迟两年或三年。由于学习年限没有限制,致使在校生8000多,实际学生数要超过数倍。

学生选择夏季和秋季考试为多数。测试分口试和笔试,口试考场开放,允许学生旁听。中文口试包括汉语和中国文学史两部分,两个老师执考。中国老师主考基础汉语,项目有念课文、对话、口头作文和回答问题;意大利老师用意语主考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考试成绩由两位老师商量后决定,当场向学生宣布,记在学生成绩册上,学生签字。笔试两张试卷,一张是翻译卷,主要是中翻意,也有少量意翻中,由意大利老师出题并判卷;另一张试卷是听写和语法,由中国老师负责。两张试卷考两个半天,各3个小时。考试有严明的纪律,但作弊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偷看别人试卷,甚至有人主动把试卷让人看。他们不觉得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学生通过半数以上的考试后,即可撰写毕业论文。论文导师由学生选定,通常有两名教授或副教授,论文题目同导师商量,自己去收集资料,如国内资料不多,经校方批准可去法国和英国的图书馆查找。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借到中国留学之机收集论文的资料,或找中国辅导老师帮忙。学生文学论文的题目是多方面的,就古典文学来说,有先秦散文、唐诗、唐传奇、元杂剧和清代小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不少同学对明朝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年都有学生选择这个研究题目。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学生人数增多,研究的题目也更加广泛,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张爱玲、张洁、王蒙、刘宾雁等作家,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

论文写作分为两部分,先翻译小说(短篇或中篇),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或说明小说的社会意义,或小说的语言特色。导师对论文要求严格,常常和学生逐词逐句推敲,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论文的字数都得超过200页。论文定稿后,装帧成统一的规格,学生出资雇人打印,并在小印厂装订成册。论文一式3份,一本送学院存档,一本交导师,一本自己保存。一位毕业生告诉我,她的论文花了50万里拉。

论文答辩会每月都有,一般集中在开学初或学期末。参加答辩的同学向导师提出,经系学术委员会讨论平衡后公布,每次不超过十人,每人答辩时间约半个小时。亚洲系学术委员会由13人组成,主任委员为兰乔蒂教授。答辩会上学生用汉语介绍论文的梗概,因时间有限,多数教授不懂汉语,学生往往说到一半就被打断,然后由导师介绍论文内容,其他委员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所有的论文答辩后休息一刻钟。其间,每个委员给答辩学生打分,最高分是10分,这样论文最高分为130,成绩突出者,另给一个奖励分。待兰乔蒂教授宣布论文成绩后,会场十分活跃,同学们相互拥抱祝贺,亲友赠送鲜花和礼品。

六、藏书多 书库少 缺人才

东方学院是欧洲最古老的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学院除玛泰奥·利帕中心馆,各系也有图书馆。亚洲研究部的图书馆最大,中文藏书近2万册。

图书馆在教学楼3层。中间大厅是报刊阅览室,有中文报刊,也有韩文、日文、阿拉伯文报刊。中文报刊多,既有台湾的《中央日报》《联合报》,也有香港的《文汇报》《广角镜》,国内各省市的报纸在这里都能看到。就期刊来说,《中国大陆》《争鸣》《人民文学》《新观察》《新体育》都有。我还看到了《上海文学》《舞台》《少年文艺》,还有北语的《语言教学与研究》。

在书库的书架上,不仅有国内刚出版的学术著作,也有大批多年前北京和各省市书版的小说,如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张资平的作品在这里很多,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在一间教室大小的书库,两侧齐屋顶高的铁书架上,居然摆满了《汉史》《宋史》《元史》《明史》,还有我国古版本的省府县志,线装新镌批评原本《金瓶梅》(四卷本),这是完整的晚清版本。

这里的图书馆也是阅览室,学生的自习室。各个书库四周是齐屋顶的书架,有环形的铁梯供人上下;室中间是一排排长条桌,供人们阅览学习、摘抄资料,室内备有复印机和电动打字机。在那不勒斯进修的中国学生常来这里学习,这里窗明几净,非常安静。

我曾在图书馆帮忙,填写中文图书目录卡片。那是学校1987年春从国内购置一批新书,共349本,有古典名著《楚辞诠译》《全清诗抄》《红楼梦新证》,最多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有鲁迅、巴金、闻一多的《全集》和《老舍剧作全集》。购进的图书中,辞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体育词典》《音乐知识词典》《简明法律词典》。同时也买进不少通俗读物,像《北京风俗杂咏》《太湖传说故事》等书。

为加强中意双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1987年3月25日,我驻意大利大使杜功代表国家教委将240种634册中文书籍赠送给东方学院。

图书馆员工工作认真,但不懂中文,购进新书要老师学生帮助抄写图书拼音卡片,很多新书不能及时上架,过期的报刊无法及时装订。图书分类不清,摆放混乱,查一本书费时费力。新书不断增多,书库房间少,容量有限,好多书只好放在走廊或教室两边。这里开馆时间过短,每天只从上午9点开到下午2点。

七、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东方学院没有体育馆、礼堂、 学生宿舍,也没有为学生服务的后勤部门。

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少来自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他们入学前要先找好住处。学校附近有供出租的学区房(私人公寓),两三个人住一套房,厨房和厕所是公用的。学校也没有教师宿舍,不少家住罗马或附近小城镇的意大利教师,他们到校上完课,或当日乘车返回,或找旅馆,或借住亲友家。

学校有近百名外籍教师,仅亚洲研究部就有26名,大部分是从国外聘请的合同教师。像我们夫妇俩是为数不多的政府间交流的教师。学校没有外事处或专家处,外籍教师到校后,自己到人事处报到,签合同。合同有效期为一年,合同上注明推荐人、教学科目、教学时数、全年酬金。合同于新年前后签订,工资从1月开始发效,我们的工资相当于意大利助教酬金。

我和妻子韩红是聘用教师,上届是复旦大学的陈才兴夫妇,接替我们的是汉办于丛杨夫妇,都是两个教师名额。合同规定,中国教师每周授课8学时,外加1小时辅导,辅导不是平时授课的内答,而是研究生的研究题目、毕业生论文的翻译。我辅导一个女学生,她的论文是《张爱玲和她的小说》,每次辅导都要超过两小时。

外籍教师的工资在银行领取,全年按10个月发放,发薪日是每月25号。从1987年起,合同教师的工资要由推荐人填写单子,每月10号前报人事处,人事处造花名册拨款给银行。我们的推荐人嫌麻烦,就事先填好10张证明放在信封里,让我们按时送单子到人事处。

意大利银行戒备森严,人们从它门前走过总有些异样的感觉。东方学院教工取工资的是家小银行,在一条窄巷的大门洞里,两扇大铁门紧闭,只开个小铁门进出,门里有两三个持枪保安,下午两点就停止对外营业。那不勒斯时有工人罢工,少则一两天,多则一周。平时家中要留有余钱,否则发薪日取不出工资就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银行会以学院未拨款或电脑出故障为由,让你白跑一趟。

学校愿意聘请外籍教师,除付较低的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既无医疗保险也无儿童生活补贴,连上班的交通费也要自付。聘用的合同教师来不接,走不送,更无宴请开欢送会。

学校没有教材科和物资设备科。教材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自行去书店购买或到小店复印;教师所需教具由雇员到商店购置,凭发票到财务处报销。

八、受欢迎的学生食堂

学校没有为学生服务的后勤部门,但一个供七八百人就餐的学生食堂值得一提。由于主副食花样多,选择余地大,省钱省时,深受学生的欢迎。

食堂与教学楼相邻,是座两层小灰楼,坐落在一个僻静的小巷里,两扇灰铁门看样子像民居,门牌11号,没有名称。走进食堂让人眼睛一亮,宽敞的大厅,水磨石光滑的地面,白墙刚粉刷过,窗明几净,给人舒适的感觉。那一排排白漆铁皮餐桌,固定的可前后移动的红硬塑料椅,显得十分素雅。墙上装有衣帽挂钩,人们用餐前可将外衣、帽子、围巾挂在上面。

食堂只对本院师生开放,供应午餐和晚餐,开饭时间均为两小时。就餐者买完饭票进餐厅,每餐600里拉,仅够一张市里公交车费。这里实行顿餐制,每人一套餐具(托盘、 碗、勺、叉子),自选饭菜,给人快速、可口、卫生的感觉。

快速。中午用餐学生多,时常排长队,但多而不乱,秩序井然,端盘、拿饭、取菜,一条龙完成,整个过程不过两三分钟。

可口。餐食还算丰盛,主食、副食都有几样,供就餐人选择。拳头大小的面包是每餐必备的,根据个人食量任选一两个。主食有米饭、面条,副食有鱼、腊肉,可任选其一。每人还享用一盘黄澄澄橄揽油拌的沙拉。根据时令,食堂备有梨、橘子、苹果、桃,每顿发一两个。餐桌上备有醋、精盐面等调料,菜谱每天更换。意大利人吃饭不喝汤,喜欢喝水龙头里的自来水。

卫生。餐具都是不锈钢制品,餐后经过严格消毒放在一个封闭的塑料袋里。刀、叉子、水杯都是白塑料的,均是一次性使用。每套餐具袋里还有两张餐巾纸,面包也是用薄塑料包装的。

晚餐7点开始。有的学生住得离食堂远,下午没有课,不来食堂吃晚饭,食堂准备份饭,用塑料袋包好,他们可在午餐后带走。周日只供应午餐,晚饭也可照此办法解决。

教师也可在食堂用餐,饭菜相同,但一餐要付2500里拉。即使如此,也要比附近餐馆便宜不少,也免去跑路、等车之苦。中国、日本、韩国教师常在此就餐,边吃饭边和同学生聊天,了解不少情况,也增进了师生友谊。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