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科院06级的同学中提起罗智勇老师,大家的评价是“他是一位很有激情的老师”。
踏踏实实打基础 ——一个好学生
本科是数学专业的罗老师,在大学期间自学了计算机的全部课程,而且达到了程序员的水平。读研究生时,他放弃保研,选择了一直十分向往的计算机专业,来到北京,并在导师宋柔教授的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的开发领域上孜孜不倦的工作。
对于这一经历,罗老师认为,是兴趣所致,有了兴趣才会有激情。
“我对计算机一直都特别感兴趣,特别想读计算机专业,高考报的志愿也是,可是没有被录取,所以我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我从大一开始自学计算机,97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自学完了所有的计算机教材,也拿到了程序员的资格。记得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花了一百块钱,跑到学校的计算中心学习。那时还没有机房,在计算中心,所有的CPU都是在一台主机上,大概就是几十个人共享那一台机器。我大二开始学普通物理的时候,很多计算题我就没有手算过了,都是自己编程序把题目的解出来。”
像罗老师一样,信科院很多同学并没把这个专业当作第一选择。对此,罗老师若有所思的说:“其实大学教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而应该得到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可能有些同学把他原来的思维习惯转成这个学科的思维习惯,会有些困难。但是学科之间都是相关的,在语言大学,计算机和语言学也结合到了一起。”
结合自身经历,罗老师建议:“如果毕业想从事IT产业,本科阶段在低年级部分还是要把基础的东西学好,比如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要掌握清楚,对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的理论掌握清楚。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发展的方向,可能是游戏软件的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或者是偏好于某一种网络的开发,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就业的方向一方面取决于它是否有前景,另一方面还是根据你的兴趣和爱好,我一直认为,爱好它,有兴趣才会有激情,如果被迫,可能不会有好结果。只有有兴趣,才会想方设法把它做好。”
谦虚严谨地治学 —— 一个好老师
采访前,记者在QQ群上对信科院06级的同学做了一个关于罗老师的小小的民意调查,同学们都说罗老师不仅课讲得很有激情,解答问题也很耐心。有几次罗老师给同学们修改程序,连饭都忘了吃。
的确,罗老师喜欢学生,每次同学有问题,他都会很耐心解答。信息科学学院的焦峰副院长介绍说,罗老师的家并不住在学校附近,他常看到下午下班时罗老师为了给同学解题还没走,来不及吃晚饭,赶不上班车,晚上九点多才回家。在以前在年终考核中他都得优秀,今年学院也推荐他评选北京市优秀教师。
在采访的过程中,每每提到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他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当记者问到他目前教的这门《数据结构》课时,罗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像《数据结构》这门课,是程序设计里面比较核心的内容。数据结构加算法等于程序设计,所以很显然你要做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是不能缺少的。算法是逻辑处理的过程,那数据结构解决的是,你面对的一个具体问题在计算机里怎么表示。我觉得《数据结构》是很经典的,美国的很多大学在1968年就开设了这门课程。想要学好这个东西,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经典的东西,那你肯定得死记,你要体会它的思想,基本上得达到,提到一个模型你就知道它是怎么表示的这种程度;第二个方面就是说,要灵活的运用,每次碰到问题,绝不会是以前你完完整整接触过的,一定会和你接触的那些经典的东西有些差别,我们需要把经典的东西通过一些实际性的改造来适合你要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期中考试做的双端队列,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但是学过线性结构的顺序表,链表,这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数据结构做一些操作上的改变。”
“可能我下学期会开《机器学习》,这门课主要是面向研究生的,如果有大四的同学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参加。它实际上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来解决一些问题。”说到这里,罗老师看到我们两个有些疑惑,于是他就像平常上课一样,给我们举起了简单易懂的例子。“比如说,你给它几天的天气状况,告诉它适不适合打球,再给它天气状况,它就可以自己判断了。”
罗老师的课很精彩,看似枯燥晦涩的数据结构经他一讲,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就像同学们感受到的,他讲课很有激情,比喻形象具体,教室从不冷场。有的同学还半开玩笑说,只有在罗老师的课堂上从来没睡过觉。罗老师教过的大三大四的同学也认为,他的课是讲得最清楚不过的了。
罗老师说:“每堂课都会准备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我上课时间很久了,比较有经验。课前不会准备好一套的东西,比如说我碰到哪个地方,应该讲什么。实际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我都是根据你们的反应决定该怎么讲。如果讲到最后发现你们都不理解,就要马上转换策略,转换方法,比如举个适当的例子。”
罗老师的本科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对于四年的师范背景,他觉得对他现在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同学们对他课堂的高度评价,罗老师依然很谦虚,“这一方面得益于课堂教学,我有一定的技巧方法。另一方面,我确确实实也是很喜欢这个课程,从98年到现在,接触的时间也很长了。”
在06信科同学们的心目中,罗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好老师,而在他心中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另一方面当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应该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学生应该怎么学,怎么样让学生与教师达成一个关系,让学生能够很快的接受这些知识。还有最起码的就是要有一个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师德。”
罗老师认为,师生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上要有教学互动,在课下学生也应该多给老师提些问题、建议。而作为老师,他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上面,应该在专业的高度上、为人处事方面,去关心学生。如果师生关系就会越走越远,这也就不能算是好老师了。”
当记者提到,有好多同学都担心自己在文科学校学计算机会与其他名校有很大差距时,罗老师的表情变得很严肃,他的看法是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认为在文科院校就和其他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可能工科院校的氛围和你们不一样,但是我们也提供另外一种氛围,我们所独到的地方,还是从语言的角度,在语言大学,你会把你外语方面的能力提得非常高,像我们学院的就业能力还算比较强,我们每年考研、考公务员的比率还是非常高的。在专业方面,到毕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很多题目都会与语言信息处理有关,这也是我们的另外的一个特色。语言信息处理,在现在很多的大公司,例如微软、IBM、东芝、富士通等等,都有自己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所,像这方面就需要有语言背景的人才,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可能我们不像一些工科院校,一个科目有好几个老师教,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
孜孜不倦走研究之路 —— 一个好学生
除了教学,罗老师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科研上。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一篇《一种基于可信度的人名识别方法》不仅在中文信息学报发表并多次被引用,还得到了学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焦副院长感叹道,罗老师边读博士边当老师,工作量很大,有时要带病撑着上课。但就在读博士过程中他的学业和研究课题都有了雏形。
对于他现在研究的计算语言学,他认为这个领域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对于信息的搜集、检索和反馈等等。虽然现在信息的载体非常多,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但是现在在互联网上文字方面的信息来源还是最大的。所以计算机怎样从海量的文字信息中把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实际上提供的就是一种信息服务,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现在互联网上的Google、百度,他们的搜索引擎,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输入法,都与此有关。像现在这种信息的搜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了,比如说你要查一个商品的价格,比如说你要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可能你提供三个关键字“地球、月球、距离”就可以了。所以实际上计算机就是一种你要从海量的信息里提炼出对你有用的信息的一种手段。”
“另外,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而我们现在与计算机打交道的方式还是键盘、鼠标、麦克风等等这些东西。计算机进行人机交流,一定要有一个人机界面,或者说是人机接口。实际上我们的目标就是怎么样让用户更容易更方便的操作计算机,怎样提供一个最友好的人机接口。计算机与语言相结合为什么也可以为人机接口提供服务呢?比如说,我可以提供语音识别的方式来给计算机发指令,再或者我有一个文本,我可以让计算机来读给我听。这些都是在改善人机接口,改善计算机的硬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断听到“兴趣”、“激情”这样的字眼,罗老师总说,“兴趣会决定一切”。不仅仅是他自己,在他教过的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自考的女生,凭着对计算机兴趣热爱,勤奋自学,水平不亚于在正规学校学计算机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这也是罗老师的人生信条。就是对计算机的热爱,激励着他一步一步充满激情地成就着自己的梦想,也是这份热爱,这份激情让他在学生中深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