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天地 -> 正文

解读北语校训、阐释北语精神丨北语“校训”的起源与演变之我见

发布日期:2021-11-12  作者:离退休工作处 齐沛 点击量:

在即将迎来北京语言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开展了“解读北语校训、阐释北语精神”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30多年的北语人,我不禁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我1981年调入北语,先后在图书馆、离退休工作处、档案馆工作。现从本人多年工作的视角“管中窥豹”,谈谈我对“校训”的认识。

从北语校史起源的史料来看,1962年建立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由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出国人员培训部”和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合并而成。其中,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出国人员培训部”的前身是1952年2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的“留苏预备部”,后定名为“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第二部”,凡国家派往苏联学习、进修的人员先要在此集中学习一年俄语。1955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第二部”改名为“留苏预备部”。从那时起作为培养留苏学生的摇篮——“留苏预备部”成为被派赴留苏的学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梦起、求学、报效”成为“留苏预备部学子们的心声。

由于他们所学的专业几乎涵盖了当时新中国的所有领域,这些学子在异域求学中用勤奋赢得肯定与尊重,学成归国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一时被传为佳话。1957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会见全体中国学生和部分苏联学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成为留苏学子们毕生中最崇高的理想。从这时开始有了北语“校训”的雏形。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会见全体中国学生和部分苏联学生

北京语言学院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外交关系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校和复校的。建校后,一些人不认同把现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称之为一门学科。然而,在王力、吕叔湘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共同推动下,我校从事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团队用他们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奋努力,逐渐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念。我校已故校长吕必松教授指出“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研究范围大大拓宽,研究成果空前丰富。”1984年王力先生曾为我校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同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何东昌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另外,1983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4年王力先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的题词

随着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我校曾把“勤奋、求实、团结、进取”作为校训,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指针。

2007年我到离退休工作处工作,此时一大批建校和复校初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已经离休或退休了。我有了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他们日常交往中了解到他们用自己的“德”“行”“言”“语”,通过不懈的辛勤耕耘、求实的教学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进取的追求、亲厚和睦的教学方式教授了大批来华学习汉语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为汉语走向世界立下了不世之功。2007年9月,正值北语45周年校庆之际,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为学校题词“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意为:以言传德,促进文化交流,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致力于世界和平。题词正是对四十多年来,北语人建功立业、薪火相传精神的凝练与总结。

2007年北语45周年校庆之际季羡林先生为学校题词“德行言语、敦睦天下”

一所高等学府的“校训”从开始的提出到最后的确定,其中蕴含着几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精神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的理念。梦起是有了梦才有了对未来的理想、求实是对求学和教学之人的根本要求、团结协作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进取是为了提高学识后对祖国的报效。综上所述,“校训”从留苏预备部的“梦起、求学、报效”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勤奋、求实、团结、进取”,再到今天的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全面阐释了 “爱国担当、纯朴厚德、求真创新、开放包容”的北语精神。

 

分享到:

上一条:走出去,迎进来

下一条:生命的律动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